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辽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董新伟认为,应对策略首先要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对高职院校来讲,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招生。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第二,面向产业集群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是影响高职招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要素,专业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坏等,已成为考生报考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他说,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考生没有太大吸引力,主要原因是其较低的学历层次和“断头教育”。
他提出,应该适度分步实施包括自主招生等内容的改革。今年,辽宁有7所高职院校实行了自主招生,但是各校考试内容各不相同,其特点和优势可以打破目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其一是能够引导中学教育的应试模式向真正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是吸引优质生源提前入学,其三是实施订单培养,可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职业愿望组建订单班,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更多关注那些“不成功”的孩子
现在,“上大学难”的说法改为“上好大学难”才更实际。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说,一方面,大量按现行高考成绩很“失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进入高职高专学习也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低分考生及家长已“觉醒”——读也白读、反正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生源的总体萎缩,使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吃不饱”,面临破产危机。
他说,以湖北为例,5年前,高职高专院校已无法按计划招满学生,开始大量征集志愿,且征集志愿计划逐年迅速攀升,2008年为2000余人,2009年达到5000余人,2010年增至8000余人,2011年攀升至1.6万人,今年也有1.1万人。而398所院校的征集志愿,只有5所超过了批次线投档,其余院校呈现“零竞争”。
胡向东认为,以一元化标准发展高等教育,显然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进一步地看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高职高专招生面临“拐点”,不如说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拐点”——我们既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加快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要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更多地关注那些“不成功”的孩子,给他们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要方向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