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博物馆融入学校教育
博物馆与孩子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孩子们在博物馆所获得的,可能家长平时生活中感受不那么明显,而是一些细微的变化,首先是孩子们会听会看了。” 史家胡同小学老师罗曦说。
她是这所北京最知名的小学的班主任,通过学生家长的介绍,跟张鹏取得了联系,并在周末带着班里的同学们到博物馆听张鹏讲解。
罗老师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时,孩子们大多是抱着一种旅游的心态,异常兴奋;而一年之后,他们变得安静了许多,坐在地板上聚精会神地志愿者的听讲解。
两年时间内,罗曦觉得孩子们变化特别大,学会了自我管理以及遵守秩序,能够平心静气、聆听他人。
最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孩子已经有意识主动走进博物馆并能将博物馆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来。
“我们班一个小姑娘,和她妈妈一起去英国。妈妈问她,你在英国最想去什么地方,孩子说一个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一个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曦老师笑着说。这个小女孩从英国回来后,还在班级做了一次英国博物馆的分享。
罗曦老师还在沙龙上分享了另一个“学以致用”的小故事。有一次,罗曦在班里上一节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在教室后边旁听。这节课讲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0课,题目是“我是什么”,内容讲的是一滴水由地面蒸发变成云,再通过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变成江河湖海给人类做出贡献。在这一课中,罗曦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是小水滴,有什么方法让我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班里的一个小男孩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他说水电站是现代人做的好事,古代人也可以做好事,比如螭首(龙的儿子,故宫博物馆里的排水系统)。
罗曦老师至今还清楚记得听课的老师们听到这个答案后所露出的惊讶表情。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语文作文不好,需不需要报班、请家教,我觉得完全不需要,真想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就大量的阅读,包括我们生活的社会、周围的环境,尤其是我们身边的博物馆。”语文老师罗曦说。在她看来,带孩子在博物馆中参观,不仅是巩固文字、积累新知的过程,也是孩子和家长情感交流的过程,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