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
实践成果评估走过场
据京城某名校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审核通过率在95%以上。近两年暑假,实践团队每年都能达300支,年均参加学生人数在3000人次以上。
虽然人数众多,但校方似乎只重视实践的形式,对成果的评估只是走过场。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学校要求的实践成果大多以“社会观察报告”为主,如果当地媒体对实践活动有报道,或是当地领导、知名人士为实践活动题词将可加分。而实践活动的评优、评奖、补助程度都与报告挂钩。
为了赢得“加分”,大学生们也不关心实践成果,而是千方百计地追求活动“曝光率”。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刘告诉记者,为了让实践团在评选中获奖,他们颇费精力的与实践地团委、媒体联系,对实践本身反而不关心了。
小王他们的实践团虽然交了注水报告,但依然被评选为优秀团队,竟获得近2000元的资金支持。“说心里话,真是枉担虚名。”小王也担心,这种走过场式的实践成果评估方式,以及学生舍本逐末的实践过程,将使社会实践走入学校学生一起糊弄的恶性循环。
观点
实践不该有经历无经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该只有经历而无经验,不能走过场。他说,部分高校看重实践报告或者媒体对活动的报道,根本上还是因为教育功利的存在,而对这种功利性的追求也会让学生把社会实践仅仅看成个人经历的“装饰”。
在他看来,大学生应主动选择与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相符的实践方式。“我们不要完全排斥学生为自己拼履历的做法,但要告诉学生,与积累资历相比,更重要的还是真正进入实践其中,收获经验。”
熊丙奇建议校方应更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分享、交流。比如创办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给学生开实践汇报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所思考。记者 贾晓燕 实习生 宋爽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