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派”、“老板型”导师横行,学生敢怒不敢言
相比以陈儒军为代表的“严苛派”,目前一部分研究生导师采取的“放羊式”管理则让学生轻松得多。研究生在研一修完学分后,不需要进入实验室,可自由选择实习或在寝室、图书馆自由研究,“需要各种签字时才找一下导师”。这样的模式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称为“导师被无能型”。
这样的导师如今并不鲜见。一方面,有的老教授资历较高,长期不在一线工作,对于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动向早已陌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变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导师很少直接插手也无从插手。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自学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另一方面,一部分导师有自己的事业,给公司做项目“接私活”,甚至自己开公司,精力并没有放在学术或培养人才上,“硕士生导师”也沦为方便其敛财的一个空头名号。
湖南工业大学教师王永就给出这样的评价;陈儒军现在还比较年轻,所以有精力严抓学风,“再过十年二十年看看,等到他成了老教授,还有心思这样带学生吗?”
以往,导师“放羊”多出现于人文社科类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生学习模式往往是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因此学生的自由空间很多。“偶尔和导师一起吃饭,平时自己看看书,暑假还能有时间去国外旅游。”和不少理工科同学暑假只放一周假相比,中部地区某985高校公共管理学的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我们要轻松得多”。
然而,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抱怨,这样的方式是在“浪费时间,没有收获”。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黄先生曾选择一名有资历的老教授作为导师,本以为“可以获得更好的指导以及更多资源”,没想到老教授脱离一线工作太久,跟不上新的发展,“问他问题,他也不知道。自己只能成天耗在实验室,觉得特别迷茫。”于是,本应2006年毕业的黄先生选择了提前毕业,“导师也不会留你,反正他只是把学生带毕业。”
与此类导师形成鲜明对比,一些“老板型”导师虽然给学生很多“机会”,却同样遭人非议。
今年3月,一名北大研究生为抵制“科研苦力”而发声明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高校研究生沦为导师的“苦力”和“廉价劳动力”并不少见,学生甚至反问:“这不是很正常吗?”导师申请国家项目或承接公司项目,而把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给研究生来做。“每天被各种琐碎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其实和我的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上海某高校一名二年级研究生叫苦不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本科同学拿的工资不少,自己却还在向家里要钱。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