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有期许,也有鞭策 读懂大学里的“最后一课”(3)

2013-07-16 15:0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但这句话,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却显得有些苍白。为此,很多校长不无忧虑。杨玉良在致辞中表示,他遗憾一些学生把理想解读为虚无,把仰望星空看成是无能,反而把投机取巧看做是一种智慧。杨玉良告诉青年人,“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的学生都不仰望星空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希望不会很大。”“一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只能有非常卑微的人生;而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哪怕现实再严酷,理想也不可能轻易被击碎。”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也对青年人有着类似的期许:“当你们真正踏上社会以后,可能会发现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和无奈。请不要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成为自己悲观沉沦的理由,更不要让‘学会生存’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

  “我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的力量。”陈群借用居里夫人的话,阐释着理想在当下的特殊意义,“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仍不完美的世界。应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努力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去守护自己的理想,努力有所作为并坚持有所不为。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让人拥有更为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不仅会带来生活和工作上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还最终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理想可以事关“小我”,小富即安、独善其身,理想也可以事关“大我”,忧国忧民,怀揣民生。如何让青年人从对“小我”的过度关注上升为对“大我”的关照,校长们语重心长。

  龚克鼓励青年学子要心中怀有为公的志向,具备为公的能力。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有着类似的观点,“理想,不是一个空泛的词藻,她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内涵,有具体的表现,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想。期望在座的各位不论你有什么理想,都一定要在自己的理想中为自己的祖国留下一块空间。”

  纵然心中有万马千军,可连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都难,还何谈理想?这是很多毕业生的疑问。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的回答直接而切中要害。“只要你能够为解决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做出贡献,你自己的饭碗就一定不是问题。”

  理想是需要坚守的,理想更是需要呵护的。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希望毕业生离开母校后,看护好激情和理想,在物质和财富不断积累的时候,让道德和荣誉与之并肩,超越功利,让精神追求战胜物质欲望。“我们不希冀毕业生离校若干年后,要以荣华富贵来荣归故里,炫耀装点校门。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的爱心,温暖社会,哪怕在默默无闻中,在改变自我中,改善社会、改善民生中作出踏实的无愧内心的点滴贡献。”

推荐专题>>毕业季 校长寄语学子—为青春时代划上温暖句号  
推荐内容>>中南大学校长毕业致辞寄语学生:向善求真、唯美有容 
推荐内容>>贵大校长寄语毕业生:同学们 要有颗正能量的心 
推荐内容>>交大校长寄语毕业生: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坚守 
推荐内容>>五位大学校长寄语2013届毕业生 
推荐内容>>大学毕业季:校长寄语莘莘学子
推荐内容>>北大校长寄语毕业生:永不丢弃梦想 

  脚踏实地,“圆梦”是愿望,更是一种能力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绝不是空谈主义者,宏大的理想并不等同于夸夸其谈。怀揣梦想、实践梦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能力。

  对此,人大校长陈雨露与毕业生共勉,“在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成功的光鲜,而是专注自我之外的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对于理想的坚持。”杨玉良则说,“那些只会讲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者,他们的言谈才是真正的空谈;那些只会说言不由衷的假话的人,才是最令人生厌的空谈者;那些披上了漂亮的外衣,把原本十分严肃的主题也硬解构成‘套话’来讲,才是最险恶的空谈。如果既没有建设性的行动,又没有讲真话的勇气,那么他将是最卑微的空谈者,必定误校误国。”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给青年人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梦想与现实之间,永远有一座桥梁。这座大桥,横亘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这座桥梁连通了,希望就会变成现实,梦想就会成真!这座金色桥梁的名字,就叫做“实干”!梦是神奇的,是绚烂美丽的,但如果没有通往现实的“实干”之桥,梦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轻易地,就破碎掉了。

  是的,实现梦想的过程是艰苦的。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保持警醒,做到坚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薛安克对青年人的劝诫于所有成年人也同样有益:“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害怕:在这个时代,你们已经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只活在当下;为生存而‘蜗居’,因沉溺网络而‘宅居’,或缺少真爱而‘独居’,成为‘无梦、无趣、无痛’的‘橡皮人’。我更害怕,外在的生活会压倒内心的本性,大学培养的社会精英随波逐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灵魂逐渐消磨,思想日益枯竭。为此,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学会思考。你们有思考,社会就不会愚昧;你们有方向,未来就不会迷茫;你们有阳光,黑暗就无处躲藏!”

  真正的青春,从来都不是对未来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以脚踏实地的坚定足印,以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未知。细细品味不同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其中有为民分忧之心的胸怀,有为民尽责之道的坚守,有对理想与品德的守护,更有对社会公平、正义、法治的追求。而这,不仅仅是每位大学毕业生的追求,更是大学精神的追求,当代中国的追求。(记者 赵婀娜)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