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高考成绩背后的“本土力量”

2013-07-16 13:26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围绕今年高考成绩的比较和分析是最近京城教育界的热点,圈内圈外口水不少,数据纷飞。不过最近看到的两组数据却带给我一些新感触,这种感触源于一些悄然间发生的变化。或许促使这种变化发生的力量仍在积蓄,我们的眼睛可能因为某些东西的遮蔽而忽视这种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暂称为“本土力量”。

  朝阳区今年高考成绩进步的确不小,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该区教委的一个提法,“通过对朝阳中考500分以上学生高考成绩的数据跟踪,无论是高考平均分还是600分以上的比例,在该区就读高中的学生都远远高于考入外区的学生。”有关专家提供一份去年的高考数据显示,当年朝阳区中考550分以上的考生12人,其中9人就读外区高中,3人就读于本区高中,对比分析去年这批尖子生高考成绩发现,9名就读外区高中的学生平均成绩为634分,3名留在本区高中的学生平均成绩668分。

  来自北京十二中的一组对比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今年是该校本部恢复初中招生的首届毕业生。该校直升班的高考平均分达到678分,其中包括两位理科总分进入全市前五名的考生。这些考生都是在十二中完成初高中连续六年学业的学生。三年前该校有4名初中尖子生放弃直升本校的机会,选择外区的名校就读,今年高考成绩均未超过670分。

  其实,这种“本土力量”已被大学招办敏锐地捕捉到。两年前参加北大招办的一次见面会,该校北京招生组负责人透露,当年因申办示范高中而取消初中的中学,随着初中的恢复,高考成绩特别是自主招生成绩明显回升,不仅获得加分的人数增加,而且拿到加分的额度也大幅提升。当时他还特意列举了汇文中学、101中学、首师大附中等中学的例子。

  高考成绩只是中学评价的尺度之一,重要但绝非一切。高考成绩背后日益凸显的“本土力量”,既是教育加工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家长学生理性择校的一种启示。

  名校由于聚集理念、师资、课程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理所当然会成为优秀学生及家长热心追逐的对象。不过,人们习惯“距离产生美”,但择校尤其是跨区择校要求家长和孩子每日来回奔波,或者举家搬至学区房,其中所产生的距离成本往往耗费不少的精力,日积月累很可能损耗当初择校的美感。另外,一所优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其传统、风格及文化,出身这些学校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在成长中也逐渐适应这样的学校文化和教学风格,当他选择一所新的名校(一般是面临更激烈竞争的名校)时,首先面对的是学习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适应这些变化不仅要求择校学生具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自控力、抗挫力等综合能力。这对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综合素质很突出的优秀学生能在新环境中拥有更好的发展,但相当比例的孩子,尽管初中成绩优秀,但在高中择校后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当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教育背景也会成为能否适应择校的影响因素。

  作为个人权利和教育自身规律的体现,择校是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现象。在现实中,择校行为掺杂不少非理性的元素,家长择校容易偏离教育初衷——寻找一个让自己孩子变得更优秀的教育环境与支持系统。“本土力量”的崛起,为今天的择校提供另一个视角。择校应是个性化的,不同学习特点、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应是有所区别的。撇开名气的光环和面子的冲动,家长择校时首先当客观分析自己的孩子,其次是尽可能深入了解区域教育和不同学校的特点,如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学风格、师生关系、人才培养思路、毕业生的反馈等。今天,当我们审视高考成绩背后的“本土力量”时,家长在择校时对家校距离、学校环境的适应、学生所能真实获取的各类资源等就应更为关注。“距离不一定产生美”或许成为择校中新的思考维度。罗德宏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