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早年估分填报志愿,虽然可以通过招生咨询工作了解到哪些学生是尖子,但并不知道他们的分数高到什么程度。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我挺怀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招生,那时候是“群雄纷争”,多所高校的竞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现在同一个层级上的高校,往往只有两所高校在争夺优质生源。比如,清华和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这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很大关系。另外,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几乎所有高分考生和家长都认为只有清华、北大是最好的大学。今年安徽省理科前70名,只有一个学生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都来了清华、北大。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您所乐见的招生情景是怎样的?
李越:各高校拼的不再是给了多少钱、抢了多少状元,而是谁提供的信息服务更好。2011年清华就提出了“寓教于招”的概念,即把招生作为育人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行有益引导。每年的招生工作很辛苦,为什么我们这么卖命呢?就是因为挺有成就感的,我们对优秀学生的人生道路上至少给过一定影响。
招生工作应该做在前面,加强大学和中学信息的沟通衔接,而不是只在每年六七月招生时给考生做咨询。我们也一直在做这些工作,由招生组的知名教授在各地中学做一些报告,介绍个人经历和学科发展动态等,让高一、高二的学生也能了解大学的发展。
中学也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让学生发现自己多样化的兴趣。北京一些中小学经常请院士去讲科普知识,院士们也都愿意去,因为能影响学生其实是很幸福的事儿。构建人生发展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可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如果大学和中学衔接得好,高分考生的示范作用就没那么强,高校之间“掐尖”的热度也会下降。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