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聚焦高校青年教师:高压之下,如何突围?(2)

2013-07-16 05:05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为“青椒”撑起一把保护伞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困境已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两会”期间,30位委员联名提案,为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困境建言。首先需要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三是打击学术腐败,学术资源分配的官僚化、重职称、重个别高校等情况急需改变。四是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

  “有必要给青年知识分子撑起一把既好看又耐用的‘保护伞’。”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帆表示,社会性学术机构有必要在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植措施,给青年学者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呵护好青年知识分子的学术信仰。在刘帆看来,社会与舆论应该鼓励他们坐“冷板凳”,但这样的鼓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给房间‘供暖’,让他们的心情舒畅,提高抗压水平”。

  为青年学子解困、松绑的呼声更多的是对外在的要求,而张晖生前所言的一段话,更多的是对困境中的青年学子们自省的要求。内外兼修,或许能让高校青年教师走出困境。“重要的不是无休无止的抱怨与牢骚,这种负面情绪只会不断地掏空甚至撕裂自我,应该将对体制的不满转化成追求真学术的动力,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体制之恶采取一种疏远甚至抵抗的态度,将自己定位为体制的中等生或许是明智的选项,既不做顺应体制通吃逻辑的优等生,也不做基本考核都无法通过的差等生。”

  改变评估体系给“青椒”减负

  武汉大学28岁正教授邓鹤翔的简历一公开,在网上就引来很多人膜拜。然而,与其相比,更多的高校青年教师却在承受着各种压力,有的甚至以生命的终结倾诉压力之大。

  本该是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高校教师,何以成了社会上的“焦虑”一族?首先这与急功近利、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当社会价值观以金钱、官职为尺度时;其次则与高校不合理的考核体系相关,而这显然才是压倒高校青年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方面属于有点理想有点朝气者,他们大多想往上走;另一方面学校给他们的教学任务又比较重,双重压力之下很容易心力交瘁。

  具体到高校的考核体系,评职称采取的是“名额制”,比拼的则是发表论文数量和承担课题项目多少。晋升职称的指标是限额的,与那些老资格的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竞争力要弱得多,而且一旦自己的学科有个别“学霸”,更是有苦难言;发表论文和进行课题研究,更多的则是一门“关系学”,连老教授都要拉关系,更何谈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青年教师?

  如何给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减压?其一,晋升职称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一样,采用“评审制”而不是“名额制”。只要青年教师足够优秀,就可以提出申请,材料送到世界各地大学去参加匿名评审,通过了就提升,通不过不只升不了,说不定还要走人;其二,晋升职称时的考核不能只看论文和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如何也应该纳入考核体系,让学生有一定的话事权;其三,最根本的则是大学取消官僚化行政化,让高校有自己的自主权。(谭敏 李龙)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