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致我们仍未逝去的青春

2013-05-16 10:26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近段时间有两部电影为年轻人津津乐道,一部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还有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前一部是“小三”上位,颠覆“三观”,把年轻人的青春搅成一团糨糊,后一部是在青春已然由清水变成糨糊的情况下,追忆般唱起一首“当爱已成往事”。前一部正在进行时展现着挥霍着青春,后一部过去进行时纪念着已经苍老的青春。向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多少有点伤感,所以我这里说,向我们仍未逝去的青春致意,心存一点积极入世和珍惜的味道。

  有人说,似乎一夜之间,80后开始集体学会感伤和怀旧,他们喜欢穿海魂衫,买铁皮玩具,吃几毛钱的冰棍儿,喝北冰洋汽水,到大学校园漫步,看铁臂阿童木动画……其实,这一代青年人,并不是一夜之间学会怀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短时间接触和经历的太多,承受了与他们年纪不相称的现实压力,所以他们才渴望纯真的年代,渴求淡定的心灵。他们的青春记忆里挤满了现实的纠结:升学、就业、成家、升迁、买车、买房……凡此种种,层层加码,怎能不让年轻人结结实实地被困在生活的轱辘里?

  比起我们的父辈,现在的青年人,所经历的苦楚,的确算不得苦楚,他们经历的伤痛,那都不算伤痛。但是不是真的就可以忽略不计?本来朝气蓬勃的年龄却暮气沉沉,需要不需要引起重视?当一个身处变革时代的国家的年轻人,怀旧情绪时常涌动,不断奔跑却来不及思考,畏首畏尾顾左右而言他,高学历没有高情商,这样的一代年轻人,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来说,难道不可怕吗?

  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大快朵颐吗?不应该是敢为人先开风气之先吗?人生旅途都量身定做,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待人接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这会在国人眼中被认为是成熟的表现,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有的家长说了,什么也不少啊,人家孩子在大城市每个月能赚一把钞票,时不时还往家里补贴回一些家用,父母脸上真是有光。的确,赚多少钱,往往是中国家庭衡量一个小孩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至高无上,无比正确。

  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漂了十年,每天从地铁线路的首发站穿越,坐到终点站,老婆和女儿在家乡苦守,他在北京做周而复始的机械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永远买不起的住房。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唯一的爱好是打打球。突然有一天,他淡淡地跟我说了句:兄弟,我要走了,再这样下去,我将失去眼前的一切。我明白了,只能祝福他生活得更好。

  我还认识一对朋友,两个人在大学里是众人艳羡的“鸳鸯”,虽然男生家境贫寒,女生富有,但阻隔不了相爱,毕业后毅然领取象征着契约的证明。结婚后男生想筹款买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大房子,把父母接来,在亲戚面前有面子,女生不同意背负如此压力,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退证走人。

  熟识的一位校友,在毕业的那年夏天,女友与他分手,找工作不顺雪上加霜,转念之间纵身一跃,从13层的教学主楼上和这个世界连再见都没有说一声。

  青春不该是这个样子,青春不该成为残酷物语。按韩寒的话说,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

  心中无情无牵无义无力,那不是青春。我喜欢看印度尼西亚那帮年轻人的笑脸,他们早睡早起,不论外出打工,还是在家门口奋斗,不受或多或少的收入困扰,因为每天收获多少,那都是上天的恩赐,绝不苛求。这样的状态反倒更好,这样的青春,才能不疲惫、不憋屈,有阳光、有色彩。(王地)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