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如何管好高校科研项目“钱袋子”(3)

2013-05-02 10:3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可以说,这些规范性文件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又戴上了一层“紧箍咒”。事实上,各个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严格程度已经让不少教师“吃不消”了。

  2011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名为《青年人文学者做学问咋就这么难》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大学教师的共鸣,其中提到,学校的财务报销制度让高校青年教师饱受煎熬。同样,近日,某高校的校领导到下属某学院进行调研,教师们反映最多的问题也是科研经费的报销问题。

  付严(化名)是北京某高校的博士生,从硕士开始就时不时地为导师的各种课题报销费用。他直言每次接到导师要求帮忙报销经费的电话,都会有点发怵。让他感到发怵的不是要充当跑腿的角色,而是报销过程的“艰辛”。他说:“每次到财务部门报销课题经费,不来回折腾几次那是报不下来的。因票据不符合要求被打回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有一次,他参与了某项课题的结题工作,仅仅是提交项目经费决算表,就在学校财务部门、学院、导师办公室来来回回跑了5趟。因为学校财务部门要求经费决算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书中经费预算的类别及额度填报,甚至连决算表中数字的小数点位数都有明确规定。付严直呼,学校科研经费报销实在是管得太死了。

  在美国,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审计。段辛(化名)是美国西部一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据他介绍,任何有可能被用于个人享受的地方(餐饮和可能的个人用品等)都是审计的重点对象。在这种压力下,即使不需要最终的审计,学校的相关秘书和会计也会限制教授和学生们报账的权限。比如,学术交流总会有餐饮费用,但是无论是举世知名的教授还是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提供科研经费的人),来学校开会都是简单地就餐。晚餐相对正式一些,但也就是一份牛排或一份鱼肉之类,外加几块面包。即使这样,每次餐饮的报账都要详细写明请谁吃了,为什么,吃了什么,因为审计对餐饮特别严格。美国某大学曾经有过一个例子,3个人的晚餐吃了4份饭菜,就被审计揪住不放,要求教授把一份饭的钱退还。

  不过,段辛说,在科研经费使用受到严格审计的同时,美国的教授们也会有一些相对灵活的收入来源,包括教授自己实验室的设备开放给外部人使用而收取的费用,科研项目明细账里列明的工资,学校或系里给教授自由支配的经费,等等。其中,学校或系里给教授自由支配的经费不直接属于任何科研经费,支配权基本归教授自己,即使教授使用这些经费购买个人消费产品,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此外,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会明确规定,有多少经费是用于会议的,而教授本人也会从系里得到一部分用于会议的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来说都够用。

  原山东财政学院课题组违规报销经费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也有网友在网上跟帖感慨:“我是高校老师,现在的科研项目管理有问题,尤其是软课题(包括软件开发),不需要买什么设备,需要的是研究者的智力劳动,但经费支出却没有‘开发’费用,所有经费只能通过报票来花,而能报的票却有严格限制,经费经常报不出来。所以,违规报项目经费也是无奈之举。”

  在科研经费贪腐案件频发的背景下,国家乃至各高校都在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不可谓不严,对于防范此类案件的发生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没有其他较为灵活的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这种严苛性直接导致很多科研经费无法报销。再加上科研项目千差万别,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无法一一核实票据的真实性,只能对相关票据进行形式审查,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个别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上的造假行为。如此一来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管得越死,报销越难;报销越难,造假越多。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卢建平认为,相对于在经费报销时缺乏灵活性的严苛管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科学化,要分类别、分学科,让科研经费管理严得更有道理、更有成效,在管好科研经费的同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简单地强调“从严管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