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研究生收费改革的“鲇鱼效应”(3)

2013-05-02 10:3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是否加剧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分化

  地方高校吸引力将减弱,应调整定位办出特色

  很多学者认为,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改革,有可能导致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的两极分化。

  别敦荣告诉记者:“早在前几年,部属高校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试点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担不了较高数额的学费,就会选择依然招收公费生的非重点院校。但是全国一律取消公费生以后,非重点院校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会急剧下降。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我们为什么还要报考一般大学’的争论,这可能导致非重点院校招生困难。”

  记者了解到,公费确实成为部分非重点院校招揽生源的重要途径。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对计划外学生实行补贴,实现研究生全部公费,当年的报考人数上涨了30%。在专业调剂时,申请调剂到全公费专业的人数“爆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媒体表示,部属高校、重点高校集纳了较多的国家投入和优势的办学资源,在实行收费的同时,往往有能力建立奖助学金体系,优化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相比之下,普通高校、地方高校用奖助学金覆盖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有限,提供的资助机会和力度都会受到影响。

  对此,曾在广西教育厅学位办工作过的百色学院副院长常军胜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除去东部个别地方高校,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生均事业经费拨款金额都严重低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较差。这样的经费水平,恐难以保证地方高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此外,地方高校也难以像部属高校那样,“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常军胜说,他曾经看过一份调查报告,中部地区某高校2008年硕士生导师人均只有0.34个课题,相当于每3位硕士生导师中只有一位有科研课题。这样的情况,恐难以建立有效的导师资助制,让学生有效参与到科研中来。

  “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适度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常军胜说,“这样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办出特色与水平。”

  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可能会对冷门专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别敦荣提出,在“双轨制”阶段,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增加冷门学科专业的公费生比例,提升冷门专业的吸引力,而当这些专业取消公费以后,考生有可能失去报考动力,导致冷门愈冷的情况。“对某些学科,包括基础学科和高危艰苦行业相关的专业,应该有所扶持,起到调节和平衡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作用。”

  而在卢卫东看来,研究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结构的好机会。“以历史专业为例,现在历史学博士点太多,而信息时代所需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点却太少。这项改革有利于淘汰那些就业率低、市场不需要而导致招生困难的专业,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规模调节机制。”

  能不能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性,但仍需配套措施跟进

  研究生收费改革,被很多学者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够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熊丙奇就曾指出:“奖学金机制完全可以产生‘鲇鱼效应’,盘活研究生教育。”

  熊丙奇认为,学校根据学生的求学情况,动态评定奖学金,能激励学生努力求学,而不是在学校里混日子,这样能形成学生强、学校更强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研究生收费的改革确实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格局。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表示:“这是一件好事,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多出成果,改革的结果是‘能者多得’。”

  陈铭泉(化名)是同济大学200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只获得了二等奖学金3000元,个人还需要负担其余7000元学费。入学后,他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专业课上表现突出,还发表了一些学术成果。二年级时,陈铭泉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一万元。“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收费方式,确实存在部分学生混日子的现象,也打击了那些刻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陈铭泉深有感触地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