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化学学科 >

浪花(之二,43千字):化学学科论文

2012-08-23 20:4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浪 花

——中学应用文集颖

·兔脚印(第二版) 吴洪敏 编









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行政办公室

之二(43千字,共232千字):
化学学科论文


学科论文




文章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年增刊:231~232
刊号 ISSN1002-2201 CN61-1034/G4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重庆市铜梁县蒲吕中学(402566) 吴洪敏

文章编号:1002-2201(2001)SO-023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关系,指出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提出:“要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目标。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完善人格,学会生存。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绪言、实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采取实验探索教学法、“主体参与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元认知训练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涵义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核心。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讲师为主,创新能力则主要在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发展和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是让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让学生完善人格,学会生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有了兴趣,学生能不知疲倦地去探索、去发现,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学习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样学生以科学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动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1、绪言课
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绪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始点。
初中化学绪言课学生感到新奇。因此,第一节不必急于授课。师生间应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让学生首先接受老师,产生共鸣,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的一环。另外,教师可列举一些案例,如关于食品卫生的假酒事件,违反“严禁烟火”规定吸烟而引发的油库爆炸事件等,还可做一些化学趣味实验,如“喷泉”等,诱导学生向往奥妙无穷的化学王国,从而使学生觉得化学有趣味,有作用。这样,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2、课堂教学“七原则”
课堂教学应坚持探索性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动态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这样才能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境,提供创新契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形成创新意识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动态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有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夯实发明创新的基础。
3、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课应语言精彩,用烘托愉快的学习气氛、维持愉悦心理过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引导和鼓励;巧妙启迪学生思维,辨异求同,点拔导向,动情引趣,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不断激发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学局面;师生共同探索,使学生学会对比、类比等方法;教学手段应多样化,适时使用电教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所教班的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有单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先配平除单质外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后调整组成单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使得这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变得极其容易;通过类比,得出“分数”的概念:“个体”与“总体”量的比率。若量为体积,则该“分数”为体积分数;若量为质量,则该“分数”为质量分数等等。
4、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
在实验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科学意识和品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重要。我班学生通过研讨,发现了教材和一般资料上没有的“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后,尾气的几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尾气导至加热处燃烧,既节省能源,又防止了空气污染;二是将尾气通过一氧化碳进入盛金属氧化物试管的三叉管,使尾气成为原料循环使用,既节省了原料,又防止了生成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我们还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请专家作报告、带领学生考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了解邻近山地的地质结构,写出小论文、考察报告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创造精神。我所教班学生参加2000年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10届天原杯),获奖人数多,其中四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1、实验探索教学法
以学生独立实验为主体,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获得科学方法和发现性成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探索性。
2、“主体参与型”教学法
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动脑想”的机会;利用化学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动口说”的机会。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弘扬学生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求知欲,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3、“成功性原则”教学法
利用成功性原则进行教学,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兴趣不丧失的有效方法。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成功的喜悦能维持其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即所谓“学生无错论”。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发CAI辅助教学软件、演示课件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使问题深入浅出,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元认知训练法
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强调元认知训练,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重视思路,树立参与意识,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资料
1江泽民.1998年视察“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展览”的讲话
2吴洪敏.浅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A] .中国素质教育大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刘红梅.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
4吴洪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交流与协作,2001.2
5张璞.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8、9

(定稿日期:2001年10月26日;文章字数:3400;投稿日期:2001年10月28日)









以搞好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切入点 促进网络教育环境的逐渐形成
尹光明 吴洪敏
重庆市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E-mail:ygming@163.com (尹);wuhongminwhm@163.com(吴)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摘要]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其社会应用的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显现出了它的新特点。因此,以信息技术教育作铺垫的网络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而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学习方式发展到通过网络自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本文论述了在实施新课改的大环境当中,我们怎样从搞好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切入点,促进网络教育环境的形成,从而充分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学绩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切入点网络教育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它使我们从事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搞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感和巨大责任。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2、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其社会应用的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日益显现出了它的新特点:一是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新的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二是实践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演变成为一个丰富的、创造性的工具和环境的创设。教育在这里意味着探索。三是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但学生的起点极不平衡,学习的条件差别很大,学习途径也多种多样,信息技术的开放式教育初露端倪。
3、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有多年了。计算机应用在学校教学工作之初,正是中国持续了多年的学习计算机就是学习打字,DOS+WPS的模式已经深深地印入最初的计算机操作者的心中,人们把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这在认识上有较大的误区,以为只是教学生打打字就行了,反正既不是必修课,更不是中考科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也变得严峻了,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课也许会被中考乃至高考之中去!而现在信息技术课对教材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设哪些内容,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将更多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个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借助信息技术知识迁移形成一种能通过外界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很快,在几年前我们还生活在DOS时代,不知网络为何物,连"因特网"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而现在初中学生几乎都知道Windows、Word、Excel、Internet 。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以致用。网络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但却是最让学生着迷的,那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网页真是太神奇了?普通一个中学生也能做也来吗?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都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因特网。只有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这门新兴学科的浓厚兴趣,才能真正起到计算机和因特网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这给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任课教师首先应具有广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能较好地处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二是要求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学者研究型的教师,能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所想要学习和知识和学生所应该必须具备的知识,从而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给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给予下面的引导。以计算机的中心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深奥的,但其外在表现形式却是绚丽多彩的,教师若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沉迷于游戏和网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手段的成功运用,将成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它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对初中学生其他学科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在其他学科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也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现代教育媒体因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疏通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
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在自主学习中,常常会对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难以理解,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疏通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文件和文件夹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两个概念,在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在校园局域网上共享了几张图书馆的图片:文件和文件夹的理解对照一个图书馆中图书和书架的关系去理解,学生马上就能克服理解上的障碍。又比如在初中语文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对古文翻译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难度,理解"日初出大如车盖,则其日中则如痰盂“和”日初出苍苍凉凉,则其日中如探汤"的辩论,如果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太阳的运行情况以后,就能马上消除学生认为两小儿的论点都各有道理的想法。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巩固和反馈知识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巩固知识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巩固效果好。
四、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在WPS2000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通过多媒体系统的传送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五、建立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模式,逐步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具有其独特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实践活动的自主性.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建立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模式,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
如我在讲授“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内容时,首先向学生一些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明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明确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无论是理论性较强的课还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我都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看懂书的内容及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在讲到"走进INTERNET"这一章中的网络搜索引擎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首先仔细阅读教材,搞清楚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作用有哪些,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以及常见的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网站有哪些等。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上述内容,为“搜索引擎的使用”的实际操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3、放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和“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操作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加强讲授和操作指导。
4、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六、多给学生留下学习和想象的空间
多给学生留下学习和想象的空间即是说不要过于追求单一的答案和结果,而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必过于细化,不要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走以前的一些其他学科题海战术的弯路,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掌握信息课教学的真谛。
七、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切入点
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用数字化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进行网络教育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育,当学习能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时候,学生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教育中所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用在网络教育学习上同样适用,并且学生如果运用前述所述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一旦脱离信息技术学科的限制,延伸到其它学科上来的时候,学生对新学科的学习无论从学生方法上还是从学习绩效上,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学习上的"创新"有可能再一次得到拓展。
八、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逐渐形成网络教育环境
1、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习模式逐渐向网络教育延伸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教育有着许多相似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注重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有相当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多媒体化等等。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方法,就逐渐具备了通过网络学习的能力。我们在后续开展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网络学习引导上向网络教育的学科靠拢。
2、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切入点来逐步创造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该方法能通过网络途径,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健康向上地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均显露出了它独有的教育优势,怎样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绩效,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网络教育的切入点,能为网络教育环境的逐渐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2000年1月9日修改稿)
2、傅强 黄利锋《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少年电脑报》2003年第6期
3、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4、张学敏主编《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5、曾一李晓平主编《初中信息技术》(上、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6、[美]梅里尔.哈明 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文章来源:《科学咨询》2002年第5期:35~36、18
刊号 ISSN1671-4822 CN50-1143/N

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
-----论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青少年科技教育
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吴洪敏

文章编号:1671-4822(2002)05-0035-02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码:B
摘要: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时代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阐述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指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条件,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为其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教学;科技教育;渗透策略

一、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
1、科技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科技教育,向学生提供大量有关科技的录像、图片等,并开展一系列科技知识、科技制作比赛,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少年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渐渐地对科技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鼓励他们展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给予耐心的解答,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去思考,找到答案,使他们体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技教育能发展青少年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课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沿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教育能发展青少年的发散思维,推动创造力发展。
3、科技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有创造,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标心立意的人,才能不断地发展创造思维,不断创新。通过科技教育,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告诉他们创造给人类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幸福,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出其长处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发明创造不神秘。学生的首创得到肯定,他们在以后的创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于是创造便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成功的喜悦。
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之一的化学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渗透青少年科技教育。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操作策略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渗透
1、利用绪言课激发学生的科技意识
绪言的最后部分介绍了我国化学史上的卓越成就,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但与当代高科技时代已相去甚远。不要过分的引导学生在此陶醉,而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我国目前有哪些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地震预报、原子弹、氢弹、纳米技术、医学、核潜艇技术等);
(2)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老大”?(美国的科技总体水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3)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如何?带来了什么后果?(科技总体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了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和解答,激发学生的科技意识,增强青少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利用最新科技信息充实教材,让青少年及时获取时代养料
教学“分子”有关知识时,介绍“美国已研制出可自己组装的塑料分子”,指出美国在研究智能材料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还介绍美国已成功地制取了“N5分子”,由这样分子构成的物质被称为“盐粒炸弹”,化学科技界为之震惊。在“原子”有关知识教学中,介绍“科学家能看见宝石中的原子”。教“氢气的用途”时,介绍德国开始出售液氢汽车,指出氢能源将取代煤、石油、天然气,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教学“铁合金”时,介绍美国科学研究的成果:“金属玻璃和玻璃金属”,它使金属象玻璃般透明和玻璃象金属般坚硬成为现实,并且现正在用之制取穿甲弹。讲有机物时,介绍美国基因工程研究种植的植物可生产有利于环境和极具商业前景的塑料,这是基因工作了不起的成就等等有关科技信息,让学生大开眼界,增强了科技意识,对科技产生极大的兴趣。
3、大胆设想,通过实验和理论论证取得成果
在实验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科学意识和品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十分重要。我班学生通过研讨,得到教材和一般资料上没有的“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后,尾气的几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尾气导至加热处燃烧,既节省能源,又防止了空气污染;二是将尾气通过一氧化碳进入盛金属氧化物试管的三叉管,使尾气(这时已用碱溶液除去了二氧化碳,并用浓硫酸干燥)成为原料循环使用,既节省了原料,又防止了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重要补充
1、指导学生收集各类科技信息,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当今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互相交叉融合,互相利用科研成果的趋势日渐突出,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的科技人才,所以,教师应从全面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出发,让学生收集了解科技信息。有的学生收集纳米技术;有的收集航天、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周末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或以讲座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的信息量快速增大。收集科技信息,还有利于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科技水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2、利用周末社会实践开展化学科技活动
(1)利用周末实践进行化学科技活动
我们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请专家作报告、带领学生考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了解临近山地的喀斯特地形结构,写出小论文、考察报告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又能激发学生进行化学科技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创造精神。
(2)在课外化学实验中渗透科技教育
教师指导学生对附近雨水含酸量的测定。我们曾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多次对雨水含酸量进行测定,PH值都接近5,证明本地区的雨水属典型酸雨,并且测得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 。这为我们治理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树立学生对科学实验和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科技意识。
三、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科技教育的条件
(一)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是前提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其主渠道和基本手段是通过实验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的。所以,获得社会各界支持,与学校一起共同重视化学教学和科技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实验药品、仪器等,创设一个适合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环境,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前提。
(二)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的活动。探索是一种精神,体现在奋斗努力坚持不懈上,要不怕挫折勇于攀登,渴望对求知领域的索求。它需要时间积累、理论积累和实践积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不断探索,或在某种程度上揭示规律性的认识与有效实践。提高了科学素质的教师,将科研理论和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使科技教育更具有效性。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要求化学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超前的教育理念、复合的知识结构、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高超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良好的科研意识;具有对人类的热爱的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化学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才会事半功倍,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三)充分体现“三主”是保证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使学生解决动机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为主导,一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目的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观;二是训练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三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动机、情感、意志及健康的心理;四是在科技教育中重点启发和引导。以发展为主线,就是以学生现有的科技素质为基础,提高其科技素质,使青少年达到最优发展,即他们的发展水平达到最佳状态,个性获得充分发挥,形成最佳素质结构和个性结构。充分保证了上述“三主”,特别是学生为主体,才能保证很好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青少年科技教育。
(四)系统的化学知识是基础
化学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必须以系统的化学知识为基础。设计研究实验,调查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考察石灰岩结构以确定期新用途等等,无一不需要化学理论知识。因此,化学科学知识与科技教育活动是“金字塔”的塔基与塔顶的关系(其它学科也是一致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要发展,经济要腾飞,社会要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理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前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孙明.科技教育与化学新教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6
2王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五次大飞跃[J].今日教育,2000.10(创刊号)
3小如盐粒的炸弹.参考消息,1999.2.13
4透过黑暗的玻璃.参考消息,1999.4.25
5吴洪敏.浅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A] .中国素质教育大趋势(教育部关工委、课堂内外杂志社合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定稿日期:2002年01月28日;文章字数:4100;投稿日期:2002年02月02日)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02年12月 第1卷 第8期:130~132
Vol.1 No.8 December 2002
刊号 ISSN1682-783X CN35-1239HK/G

试论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实施
吴洪敏1 李兴富2

文章编号:1682-783X(2002)08-0131-03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B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核心,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论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系,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提高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的效绩。
关键词:初中化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1.引论
1.1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2]。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提出:“要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目标。在初中化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非常必要。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初中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绪言、实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采取实验探索教学法、“主体参与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元认知训练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有了兴趣,学生能不知疲倦地去探索、去发现,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学习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动力。
2.实施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的途径
2.1绪言课: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绪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始点。初中化学绪言课学生感到新奇。因此,师生间应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让学生首先接受老师,产生共鸣。另外,教师可列举一些案例,如关于食品卫生的假酒事件,违反“严禁烟火”规定吸烟而引发的油库爆炸事件等,还可做一些化学趣味实验,如“喷泉”等,诱导学生向往奥妙无穷的化学王国,从而使学生觉得化学有趣味,有作用。这样,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2.2课堂教学: 课堂是素质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2.2.1课堂教学“七原则”:课堂教学应坚持探索性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动态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这样才能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境,提供创新契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形成创新意识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动态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有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夯实发明创新的基础。
2.2.2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课应语言精彩,用烘托愉快的学习气氛、维持愉悦心理过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引导和鼓励;巧妙启迪学生思维,辨异求同,点拔导向,动情引趣,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不断激发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学局面;师生共同探索,使学生学会对比、类比等方法;教学手段应多样化,适时使用电教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所教班的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有单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先配平除单质外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后调整组成单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使得这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变得极其容易;通过类比,得出“分数”的概念:“个体”与“总体”量的比率。若量为体积,则该“分数”为体积分数;若量为质量,则该“分数”为质量分数等等。
2.2.3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科学意识和品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第一,“要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过分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未来的科学家”[3]。第二,拓展实验的功能。就当前的实验而言,有三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和训有机结合问题;二是验证性实验与实验探就活动其他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问题;三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问题。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重视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重要。我班学生通过研讨,发现了教材和一般资料上没有的“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后,尾气的几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尾气导至加热处燃烧,既节省能源,又防止了空气污染;二是将尾气用浓硫酸干燥后通过一氧化碳进入盛金属氧化物试管的三叉管,使尾气成为原料循环使用,节省了原料,又防止了生成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4]。
2.2.4了解科学发展史,培养创新人格:创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他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应通过介绍化学研究史中化学家的艰苦求索历程,培养学生为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还应通过介绍化学前沿科学的研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我国化学对化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可使学生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对化学未来发展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励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激情和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
2.3竞赛辅导:竞赛辅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利用课余时间搞竞赛培训,抓特长,培优生,促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较多知识和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储存、运用,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竞争意识,增强了教学绩效。我所教一个班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获奖人数多,其中四人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推动了全班学生化学素质的极大提高。
2.4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热情和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补充。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型”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任务,“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请专家作报告、带领学生考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了解当地的地质结构,写出小论文、考察报告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创造精神”[4]。还要通过家庭小实验、化学晚会、化学兴趣小组等活动,特别是趣味实验,来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创新动机的形成。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3.实施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3.1实验探索教学法:以学生独立实验为主体,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获得科学方法和发现性成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探索性。通过增加设计实验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验,如测定空气中氧气与氮气体积比,多种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多种方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等等。
3.2“主体参与型”教学法: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动脑想”的机会;利用化学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动口说”的机会。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弘扬学生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求知欲,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3.3“成功性原则”教学法:利用成功性原则进行教学,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兴趣不丧失的有效方法。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成功的喜悦能维持其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即所谓“学生无错论”。
3.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发CAI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使问题深入浅出,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5元认知训练法:所谓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即对自身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理解等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的自我监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司、自我调控的过程,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强调元认知训练,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重视思路,树立参与意识,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1998年视察“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展览”的讲话
2 江泽民.1998年6月接见部分院士的讲话
3 郑长龙.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1
4 吴洪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交流与协作(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主办),2001.2:35

作者单位:1 402566 重庆市铜梁县蒲吕中学
2 402560 重庆市铜梁县西北中学

(定稿日期:2002年09月28日;文章字数:4100;投稿日期:2002年10月09日)
















文章来源:《科学咨询》2003年第8期:26~27
刊号 ISSN1671-4822 CN50-1143/N

谈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的凸现
吴洪敏
(重庆市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402566)


文章编号:1671-4822 (2003)08-0026-02 中图分类号:D422.63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初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凸现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搞好研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的关系,指出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兴趣的途径和凸现创新精神的方法,着力提高初中化学教育的效绩。
关键词: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一、引论
1、创新性的涵义
这里的创新性是指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具有五个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创新智能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能力要求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创新领域的能力和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创新情感和创造人格的培养就是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驱力和坚强意志,具备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2、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它是根据教材或其他读物提供的学习材料,自主地判断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思维模式,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索能力,形成探究品质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重视自主意识、独立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重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情感意识,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科学的关系放在首位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主体性、创新性、开放性、研究性、先进性、统一性、过程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初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具体的研究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所以,初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3、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凸现创新性的必要性
江泽明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提出:“要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目标。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凸现创新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绪言课、实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采取实验探索教学法、知识的深化探究法、化学实验仪器改进法、社会实践调查法、科技创新法、环境治理法、商品打假法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凸现创新精神的培养。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有了兴趣,学生能不知疲倦地去探索、去发现,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学习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的前提和动力。
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兴趣的途径
1、绪言课
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绪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始点。初中化学绪言课学生感到新奇。因此,师生间应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让学生首先接受老师,产生共鸣。另外,教师可列举一些案例,如关于食品卫生的假酒事件,违反“严禁烟火”规定吸烟而引发的油库爆炸事件等,还可做一些化学趣味实验,如“喷泉”等,诱导学生向往奥妙无穷的化学王国,从而使学生觉得化学有趣味,有作用。这样,使学生学习化学、进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2、课堂教学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1)课堂教学“七原则”。课堂教学应坚持探索性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动态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这样才能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境,提供创新契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形成创新意识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动态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有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夯实发明创新的基础。
(2)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课应语言精彩,用烘托愉快的学习气氛、维持愉悦心理过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引导和鼓励;巧妙启迪学生思维,辨异求同,点拔导向,动情引趣,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不断激发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学局面;师生共同探索,使学生学会对比、类比等方法;教学手段应多样化,适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科学意识和品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第一,要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过分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未来的科学家。第二,拓展实验的功能。就当前的实验而言,有三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和训有机结合问题;二是验证性实验与实验探就活动其他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问题;三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问题。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重视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了解科学发展史,培养创新人格。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创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他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应通过介绍化学研究史中化学家的艰苦求索历程,培养学生为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还应通过介绍化学前沿科学的研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我国化学对化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可使学生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对化学未来发展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励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激情和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
3、竞赛辅导
竞赛辅导是提高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利用课余时间搞竞赛培训,抓特长,培优生,促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较多知识和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储存、运用,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同学们的探索竞争意识,增强教学绩效。
4、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热情和创新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凸现创新性的必要补充。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型”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任务,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请专家作报告、带领学生考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了解当地的地质结构,写出小论文、考察报告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创造精神。还要通过家庭小实验、化学晚会、化学兴趣小组等活动,特别是趣味实验,来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创新动机的形成。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三、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凸现创新性的方法
教师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是学生的导师、组织者和朋友。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收集有关的资料,提供必要的场地,并帮助学生选择好课题,然后实施,最后总结评定。
1、实验探索教学法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以学生独立实验为主体,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我们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验,按照一般科学研究的步骤进行探索。如
(1)测定空气中氧气与氮气体积比;
(2)多种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设计;
(3)多种方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等等。
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获得科学方法和发现性成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性、探索性,还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知识的深化探究法
在完成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拓展、归纳和探究。如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有关问题的研究;
(3)得出“分数”的概念等。
我所教班的学生通过上述研究性学习,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先配平除单质外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后调整组成单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使得这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变得极其容易;得出了等质量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H2质量,或生成等质量的H2中的各种量之间的关系规律,并提出了“对应一分子H2的金属的有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分数”概念被定义为:“个体”与“总体”量的比率。若量为体积,则该“分数”为体积分数;若量为质量,则该“分数”为质量分数等等。
3、化学实验仪器改进法
引导学生研究对化学实验仪器装置的改进,如“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后,尾气的几种处理方法”。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了几种颇有新意的方法:“一是将尾气导至加热处燃烧,既节省能源,又防止了空气污染;二是将尾气用浓硫酸干燥后通过一氧化碳进入盛金属氧化物试管的三叉管(或利用双孔塞),使尾气成为原料循环使用,既节省了原料,又防止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4、社会实践调查和环境治理法
我们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请专家作报告、带领学生考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了解临近山地的喀斯特地形结构,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以下课题的研究性学习:
(1)小安溪的污染情况及对策;
(2)岚峰山区地质结构与资源利用的研究;
(3)重庆地区酸雨的成因及对策;
(4)重庆市铜梁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技术改造与环境保护研究等。
通过上述研究性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通过重庆地区酸雨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创新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研究性学习小组曾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多次对雨水含酸量进行测定,PH值都接近5,证明本地区的雨水属典型酸雨,并且测得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 。这为我们治理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努力减少SO2 的产生。”
5、科技创新法
在初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还结合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防癌、治癌和CO使人中毒的原因等课题的研究。同学们通过比较规范的科研程序,得出以下研究过程和结论:
(1)防癌、治癌研究。做Vc抗癌实验。因亚硝酸盐对人体是一种致癌物质,Vc能破坏NO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NaNO2溶液1 ml,在其中一试管中加入Vc药片少量,振药。再同时向两支试管中滴入数滴10%碘酰铵试液。一呈红色(NO2-与碘反应的结果);一不呈红色(NO2-已被Vc破坏)。给防癌带来新信息。
(2)CO使人中毒的原因研究。取加有柠檬酸铵(抗凝剂)的鸡血(代替人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一管中通入CO2 ,血色变暗,再通入O2 ,血色又恢复红色;另一管中通入一CO,血色变深,再通入O2 ,血色不能复原。证明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送氧气的能力,从而使人体缺氧中毒。
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能够树立学生对科学实验和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6、商品打假法
针对目前社会上假冒伪劣商品较多,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无水汽油、纯毛衣料的检验研究等。同学们通过查询CuSO4和纯毛、棉、麻、几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创造性地得出了无水汽油、纯毛衣料的检验方案。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产要发展,经济要腾飞,社会要进步,离不开亿万人民的着力创新。指导青少年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理解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前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泽民.1998年视察“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展览”的讲话
2江泽民.1998年6月接见部分院士的讲话
3郑长龙.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
4范杰.盛爱民.试论化学教育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7
5吴洪敏.试论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实施[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02.12
6吴洪敏.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论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青少年科技教育[J].科学咨询.2002.5



文章来源:《重庆教育》2005年第9期:14~16
刊号:渝内字(04)—(76) 渝临广审字(98)第010号

对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铜梁县全德镇初级中学 张才钢
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吴洪敏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评价是一种活动,应该是“在活动过程中引发潜能”,而不应是现在的“用外在的工具去量”;应该是发展性评价,而不应是功利性评价。因此,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发展”,使教师把死教材教活,培养学生的理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进而得到个性与理性的有机整合,获得全面发展。但目前的中学化学课堂评价体系令人担忧。本文针对中学化学课堂评价体系的现状,论述了改革中学化学课堂评价的原则、要素、注意事项、方式、要求和体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当前中学化学课堂评价现状
2001年6月,基础教育改革会议召开,提出了教育必须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必须使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因此,基础课程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培养人文素养、保护环境、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然而,当前化学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不能彻底转变到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程度,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不仅已经丧失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某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成为改革的严重障碍与阻力。重建新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改革中学化学课堂评价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指导性,评价结果对优化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3、整体性原则:结合化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主体性原则:彻底摒弃“以师为本”的“注入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代之以“以生为本”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和谐共进。
5、一致性原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致。
6、科学性原则: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为依据,遵循化学教学规律,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
7、客观性原则: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对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和结论客观地反映整个课堂教学。
三、中学化学课堂评价的要素和思路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建言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这几点,对于构建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堂教学中突显素质教育“三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国情、环保、辩证唯物主义、化学史等教育,培养热爱祖国、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情操。
(2)身心素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互助协作、不骄不燥、不畏难、自我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善实验的条件和环境,确保学生身体素质不受损害。
(3)学科素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强化思维过程训练、努力促进学习迁移等等措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开阔的思路、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等自我发展所必备的学科素质。
2、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思路改革
(1)淡化课堂教学形式。淡化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让学生觉得时间太短;语言的清晰;板书的工整;内容的科学,把有限的时间和教材,化为无限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手段,亦即教学的媒体。把精力过多花在技术上是得不偿失的。
(2)注重实质发展(教学实质)。主题维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什么的标准,二是为什么教学标准,三是怎样教学标准。在创新学习课堂中,教学是因为问题而存在,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要进行“诊断式”教学,教师的功夫体现在课堂上,进行“处方式”教学。
(3)注重核心指标和基本指标。核心指标是广度(横向)和深度(纵向);基本指标是五度。看教学“信度”,即学生对老师的兴趣和态度,他们是否愿意听你的课;内在效度,即收效;外在效度,即教学风格是否值得别人学习和借鉴,是否有推广性;区分度,即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有个性。当然,这种个性是建立在共性(教学基本功)之上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个性化教学,这时不可比;内容的难度,包括内容的拓宽。
(4)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机。课堂教学评价评的是课,但教师作为讲课人实际上也处在被评的地位。运用心理学的道理来处理评与被评的关系有助于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评价中学化学课堂的方式和要求
(一)化学课堂评价的方式
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之密切关联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状态、接受知识的形态与教师教学的行为。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由此为出发点,去审视其他两个方面的利弊与得失。评价内容及标准可确定为:(1)学习状态。主要指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2)知识的形态。主要指基本性、基础性、过程性、策略性和实践性;(3)教学行为。主要指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制、教学态度等。
(二)化学课堂评价的要求
1、概念(理论)课
(1)概念(理论)的形成。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实验或数据等化学事实,通过概括或演绎、抽象形成概念或上升为理论,并且用准确、简明的逻辑性语言表述概念(理论)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概念(理论)的巩固。通过正反事例的讨论分析,确定概念(理论)的运用范围和条件,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理论)的本质特征。
(3)概念(理论)的应用。通过习题的训练,或者运用概念(理论)解释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并在后继学习中发展概念。
2、元素化合物课(包括有机化合物)
(1)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包括实验在内的各种媒体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获得知识。
(2)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剖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结构性质制取用途”的一般学习规律。
(3)紧密联系社会、环保、生产、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3、实验课(学生实验)
(1)实验前的指导,明确实验内容、目标、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2)实验中的组织和管理,分组配合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纠错,对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和实验的成败原因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废液废渣集中处理以保护环境。
(3)实验小结,着重实验成败的关键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4、复习课
(1)指导学生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整理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结构。
(2)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3)选好典型例题(综合性、思维强度要适中)进行讲、练、评,教师的“讲”要着重讲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
5、讲评课(包括测试、作业讲评)
(1)扼要分析测试目标、试题难度、测试概况,表扬优秀和进步者。
(2)按试卷内容分类,针对错误要学生自我反思,找出原因,或让其它学生帮助分析,教师有重点地讲解题思路和总结同类题解题的基本方法。对一题多解的,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找出最佳解法。
(3)重点内容的试题,要通过变型(改变试题中的某一条件,如物质、数据、现象等等)训练,以提高应变能力,或者在内容上作申延和拓展,促进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表述
(一)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教学目标(0.10)、教材处理(0.25)、教学方法(0.30)、教师基本功(0.15)、教学效果(0.20)
2、二级评价指标:
(1)教学目标(0.10):目标的确定(0.60)、目标的体现(0.20)、目标实施效果(0.20)。
(2)教材处理(0.25):知识传授扎实可靠(0.10)、讲授内容科学严谨、不错不漏(0.10)、教学过程安排合理(0.30)、把握重点、难点、关键(0.30)、运用实验手段和电教手段(0.20)。
(3)教学方法(0.30):双边关系活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0.60)、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0.20)、信息反馈、矫正(0.20)。
(4)基本功(0.15):教态(0.20)、课堂术语(0.35)、板书(0.10)、实验操作示范性(0.35)。
(5)教学效果(0.20):能力培养效果(0.40)、目标达成度(0.60)。
(二)表述
1、评价步骤:听课准备和听课记录、课后测验与调查、评定各项指标的达成等级、对等级赋值计算、写出评课意见并反馈。
2、评价结果的表述:
(1)二级评价指标的等级赋值为:A级90分、B级80分、C级65分、D级50分。
(2)指标得分计算:指标得分=等级赋值×权重;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权重;评课总得分:总分=一级指标得分×权重。
(3)结果表述:用等级表述结果。A级80以上、B级80—65、C级65—50、D级50-。
当然,在评与被评互动时要用评价性语言来描述。


主要参考资料
朱德全.进行“处方式”教学.中国教育报,2004.2.28

文章来源:《龙乡论坛》2006年 总第12期 :77~79
刊号 铜文准字 第031063号

网络环境下化学课堂协作教学模式初探
吴洪敏
(重庆市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铜梁 402566)

中图分类号:G424.2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立足于网络环境,及时跟踪新技术的应用,服务于教学的更新和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Internet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依据现代教育理论,通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实验研究”,本文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用出发,分析了网络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化学课堂协作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技术有所促进和启发。
关键词:Internet网;化学;协作教学模式

一、引论
1、网络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具有其它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与多媒体计算机整合,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和交互工具,帮助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目前我们很大一部分化学课堂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远远不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努力利用网络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化学课堂协作教学模式”。
2、化学教育中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所起的作用
应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来服务于我们的化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化学教学更形象、直观。第一、可以模拟一些化学微观现象和过程,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第二、模拟化学反应历程;第三、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如“分子运动”、“溶解过程”等,使很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第四、模拟和放大化学实验,对于药品昂贵、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和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对于一些速度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易观察,可在模拟实验中适当放慢或加快速度,并可反复观察;将各项实验操作动作分解、反复演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第五、展示学科知识网络,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建立形象化、可动态切换的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各部分及整个学科的系统理解。
(2)减少各教学环节的重复劳动,实现资源共享。教案以超文本格式或幻灯片形式保存,则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展示出来,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二、协作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发现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协作探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协作者;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探究,不断激起求知的欲望。协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协作技巧和沟通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生成是学习中的基本认知过程,是对学习材料中各部分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知识、经验关系的积极建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她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需要。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和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交互信息的有力工具。
3、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她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可能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基于网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方法,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操作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协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通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实验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 ,网络为载体”的协作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协作探讨─得出结论─证明验证─练习巩固—回顾总结”。
2、模式的实践应用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
例如在“分子”的教学中,应用“虚拟技术” (VR)和“快速虚拟系统”(QTVR),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的结构以及模拟反应的历程,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比较传统教学,它能形象直观的反映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2)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自主的协作探究。 “虚拟技术” (VR)可提供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化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化学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化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化学结论。例如,利用虚拟现实系统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如可以避免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燃烧、爆炸所带来的危险;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等等。这些,也可以教师演示与学生也可自己动手相结合,大大增强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学习。如在“酸雨”的学习研究中,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小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参加研究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酸雨产生原因、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学生通过Internet网获取有关酸雨研究的国际和国内的最新资料,从小就接触科学研的前沿,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培养创新的意识。
(4)利用计算机进行知识复习和学习评价。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可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学生可以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入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另外,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或教育软件,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还能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教师或学生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进行在线考试。
四、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教学模式的原则和特点
1、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认真学习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坚持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研究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2)目的性原则。效益发挥决于教师、学生如何利用这一技术为教和学服务。特别是取决于教师以以何种观念为指导,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设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2、具有的特点
(1)趣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魅力和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2)交互性。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协作,将学习活动寓于动态活动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3)开放性。 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不要求进行学习;(4)共享性。学生在协作交流中能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自已独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解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共享。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应该说,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使它们更好地运用于我的教育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网络环境,及时跟踪新技术的应用,服务于教学的更新和发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实验研究”成果,努力实践“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化学课堂协作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网络技术的运用,提高化学教学的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洪敏.谈研究性学习中创新性的凸现[J].科学咨询,2003(8)
3、蒋玉美.浅析化学教学的最佳契机[J].当代教育,2006(3)








化 学 中 考 复 习 管 见
蒲吕职中化学组 吴洪敏

初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完成新课教学,并做好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和复习,二是与高中(中专、中师)完成接轨,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本着前述任务,中考和中考复习的方向就为之而确定下来。化学在初中是启蒙阶段,因而教学大纲就理论方面的要求而言,较其他学科稍低。但化学是一门实验和应用学科,注重实验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因而中考化学试题的灵活性和难度总是居高不下,这亦是化学由实验学科向理论学科过渡的必然。为此,余以为在化学中考复习中要注意研究如下问题,以提高中考复习的实效。
一、从灵活应用角度再次进一步研究教学大纲
在教授新课时往往只注意达到基本要求,完成教学目标,而不能亦不可能教纲的较高要求。如不深入发掘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和“素质”因素,必然会影响中考复习的方向和效果。这是其一。其二,教纲也是考纲,是中考命题的“根本大法”。在理解这个“根本大法”时,要特别注意不能将认知水平(层次)的高低作为重点与非重点的分界线。如“常识性介绍”内容只能说是对该部分要求低,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中考要考的机会很多。第三,通过深入理解教纲的较高要求,严格把握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四·四·二”深广度。前一“四”,是指稍难题占40%;后一个“四”,指中难题占40%;最后的“二”,是指高难题占20%。由于近几年中考化学人平分总在60分上下,因而中考复习主要精力应放在后一个“四”上,也就是以“小综合题”为训练的主阵地,达到“中难”而适当引伸,使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分达80~90分,大面积达70~80分。
二、注重实验内容的复习
化学的一门实验学科,目前还没有且在较长时间内也不可能完成向理论学科的过渡,因而初中化学中要学会的技能在中考 化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培养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搞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经之路。所以,中考化学中,实验题占的分数不会低于15%。当然,目前初中化学实验的要求不会太高,这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才“启蒙”的缘故。不过,复习实验部分应注意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常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中考的要求。
三、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中考要求主要是能力的考察,是所谓的选拔性考试。在中考复习时如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题技巧,则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并且无形增大运算量使造成错误而失分的机会增多。
〔例1〕在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法一〕 若用传统解法,设硫酸亚铁与硫酸铁的质量比为m:1,则有:
代入原子量,解出m值,再将其代入下式(略)可求出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但运算量特别大。若用如下解法,则运算量特别小。
〔法二〕分析混合物中二者的构成,则发现SO4─S
因而铁的质量分数为Fe%=1-3a%=(100-3a)%,这样就轻松得出正确答案。
〔例2〕在一t℃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m克硫酸铜或n克硫酸铜晶体都恰好达到饱和。求t℃时硫酸铜的溶解度。
若不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直接设流酸铜溶液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溶解度,运算量比前述例子的解法一还要大,甚至不能求解。
正确的捷径是:n克晶体中的结晶水实为比m克溶质多的被完全的溶剂,因而结晶水溶解多余的溶质恰好达到饱和。故有(式子略),解出溶解度即可。
四、注重环保方面的知识复习
因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目前,光的污染(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之一)、电的污染、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声的污染等,已成为当代化学及科技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怎样防治。因此,各级化学考试都无可厚非的加重环保知识分量,中考化学也不例外,而这方面内容恰好最容易被忽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常心态
目前,很多学生考试目的不明确,一上考场、一遇难题就“心跳过速”,不知所措;或不认真审题,“拱手送分”。这些应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总体素质考虑,在中考复习中加重训练,得到改善和克服。
以上易在中考化学复习中被忽视或不易引起足够重视的内容,余指出以示强调,与同行商榷。
——97年春期教学体会(论中考复习)
1997年7月3日



浅谈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吴洪敏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要求国人具有全面的、较高的素质,因而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学会使用科学方法,提高再学习能力,才能够成为跨世纪的新型人才。而化学学科素质是智育和劳动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施化学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非常重要。
一、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
第一、使化学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实施化学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化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领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育观念彻底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第二、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实现认知观的转变。新的认知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决定虚伪系效果,而且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因而确立教学生学会认知和掌握认知策略是教学的核心目标。第三、化学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教育行业新形象,集中精力投身于化学素质教育中,人人参与教研、教改,在教中研,在研中学,在学中改。通过教研教改,构建能体现现代化学教育思想的化学教育模式——它既有深刻广泛的内涵,更是一种化学教育实践;通过教研,正确认识到推进化学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和课堂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化学教师素质。
二、面向全体 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化学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化学教学是实施化学素质教育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因而化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一)教学方式、内容、手段、组织形式及教态的改革
化学教学方式应是巧妙启迪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变异求同,点拨导向,动情引趣,创设问题情景,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不断激发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学局面;教学目标明确,应有知识、能力、德育等各方面的目标;教学内容在数量上应适度,在质量上应恰到好处,不脱离实际和教材;教学节奏应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且时间分布要合理;教学手段应多样化,适时使用电教手段和方法;教态应精神面貌好,从发型、服饰到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优雅的风度和强烈的感召力,令学生心悦诚服,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二)加大现代心理学成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度,提高化学素质教育的效率
教学过程不仅是沉重学习知识、交流信息、发展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进行心理交流,使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必须搞好心理指导,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烘托愉快的气氛、维持愉悦心理过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引导和鼓励。
(三)充分利用化学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化学的四大素质
一是课堂学习(听课)能力。中学生特别上初中学生主要是靠兴趣来维持学习,因而在化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在实施化学教学时,可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知识坡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让学生各有所得,在取利学习成果中,不断激发、巩固、深化学习兴趣,专心致志上好课,不断培养听课能力。二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实施化学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知识的迁移,发展智力,培养沉重思维能力,而不能只死啃书本。在化学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使其系统化,学会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对比、类比等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适当安排一些能力训练,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方法上的迁移,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三上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完成向理论学科的过渡。因此,应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使学生学会基本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四是自学能力。学生要学好化学,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学生自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按章节(单元)拟成阅读思考题,采用一种模式,由学生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时思考,教师安排适当机会质疑,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设置作业 及时复习 巩固化学素质教育的效果
心理学认为,遗忘先快后慢。因而只布置及时练习题(即依据课堂内容当场布置的练习,要求在一天内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和课堂是不够的,应适量设置间时练习题(即间隔一、二天或更多时间再布置有代表意义的题,以复习巩固以前所学过知识),才能巩固化学素质教育的效果。但要使学生作业在形式和方法上不机械、单调,数量适度,类型多样,方式新颖,不使学生进行大量机械的重复劳动。
四、培优扶差 开展活动 提高学生整体化学素质
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适时开展化学课外活动,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第一、化学竞赛小组。通过适当培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第二、课外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训练一些生活技能,提高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另外,组织学生考察当地资源情况和环境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第三、化学趣味知识讲座,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实施化学素质教育,应首先转变化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用现代教育观点指导教学;注意指导学生认识合作效应意识与发挥个体特长的关系,并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内容、手段及组织形式等,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认知观的应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
《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课题组(执笔:吴洪敏)


中图分类号:U462.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1、“九五”期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0年 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校是铜梁县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已基本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与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
2、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创新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进行《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化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和卫星接收系统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初中化学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课程和资源的研究。
研究重点:网络环境下初中化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我校化学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初中化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视角
1、认识目标
通过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深入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动力,提高化学教师投入化学教育的热情和《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实验》的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化学教育教学的效率。
2、管理目标
(1)机构网络化。形成校长—教务主任—化学教师的管理网络。(2)制度系统化。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必依。(3)目标科学化。课题领导小组成员每人一条线、一个面,增强目标实施的实效。(4)计划正规化。保证实验有方案,实验人员培训有计划和成效,检查有记录,总结有依据。
3、研究目标
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形成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新模式;探索研究成果推广的途径,促进我校化学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实践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使我校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初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初三学生学会并会学化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5、课题研究的视角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还必须在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将成为今后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教学必将走进我们的课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是改进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切入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主研人员的现代技术培训,包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素质;
(2)科研知识培训,主要是科研方法和伦理道德;
(3)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化学教学,以化学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我校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提炼,形成实验成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2、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预测法。
五、主研单位和实验对象
1、主研单位
本课题的主研单位是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2、实验对象
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初2004级(8)、(9)班共98名学生。
六、实验原则
1、客观全面原则
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基本事实为依据,保持严谨的研究作风,客观地在自身实践的实验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得出结果;二是坚持面向全体实验对象,特别是不厌弃后进生;三是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初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思维能力,完善人格。即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整体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育系统是由教育人员、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组成;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育是一个受多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因此,在进行该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和其它教职工及学生家长的群体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注意环境和媒体对各要素的影响。
3、信息性控制原则
化学教育信息的反馈是协调教育活动全过程、保持系统稳定性、消除错误和偏差、增强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扩大信息源,更新信息变换的存储形式和信息传递通道,使认知主体的实践活动增多,反馈增多增快,确保信息反馈控制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4、主体性原则
实验过程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5、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实验中要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充分重视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又要在实验中重视学生实际,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促进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实验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整体育人意识和合作效应意识,认识加强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关系。
2、保证经费
保证实验中所需各种设施设备及研究过程中开支的各种经费。
3、强化管理
制定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人员职责、制度,并且通过集体视导、检查等管理到人、学生管理到班、教研管理到化学组的格局。
4、集体视导和检查
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经常到课堂和化学组听课、听讨论,发表意见和建议,检查备课、上课等环节中该实验的渗透情况和实验记录,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及时交换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5、激励表彰
对实验成绩显著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并把这项实验作为评选先进、晋级、评职的重要依据。
6、妥善处理化学教学过程
一是化学教师遵循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生,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二是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三是增强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使学生“我要学”;四是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优化教学过程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在抓好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必须抓好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的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研究课,并且定期交流,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实施周期和步骤
1、实验周期
1年:2003年8月--2004年6月。
2、实验步骤
①准备阶段:2003年8月。成立学校课题组;确定实验班级及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校际参观、访问、调查。
②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4年5月。
A、完成实验方案;申报研究课题;
B、结合2002-2003年的化学教师研究课和示范课等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进行课题开题;
C、开展课题组相关培训和交流以及全校性的教师技能培训,完善自2002年以来形成的常规管理制度,对化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D、建构成果框架(教学资源库、课件库等)和基本内容;
E、结合2003-2004学年度的化学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F、结合学校“一体三重”(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化学学科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汇编教育教学论文集;
G、完成化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含课件库、课例库、素材库、教案库、化学科论文库等)的建构。
③总结阶段:2004年6月。
A、《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工作,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召开结题现场会;
B、完善我校化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构具有一定规模的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
C、汇编《蒲吕中学〈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
九、预期成果
1、建构网络环境下初中化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建构蒲吕中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含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
2、完成《蒲吕中学〈网络环境下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的汇编,总体上体现和总结该学科的教研成果,其中推荐部分论文参加全国和省市相关论文评选。
3、推出相当数量的观摩课及相关的课件、课程说明、脚本、数字化视频成果。
4、我校化学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的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初中化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十、组织与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王大华 副组长:吴洪敏
成员:王大华 吴洪敏 郭基全 郭贵祥
2、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吴洪敏
成员:吴洪敏 郭贵祥 阳明兰 周全兴 付 浩
3、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人员基本情况和分工(略)。














《科学咨询》2003年第5期:17、18
刊号 ISSN1671-4822 CN50-1143/N
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重庆市铜梁县蒲吕初级中学校 吴洪敏

文章编号:1671-4822(2003)05-001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必须进行科学的探究性教学。科学教学过程也应是一种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蕴含着教育的本质。在初中化学教育中,要创设认知冲突,激化探究欲望;从应用入手,深化探究意识 ;启迪思维,发展探究能力。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搞好探究性学习呢?
一、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应凸现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目标。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凸现创新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实验探索教学法、知识的深化探究法、化学实验仪器改进法、社会实践调查法、科技创新法、环境治理法、商品打假法等探究性学习方法,凸现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创新方法
探究性学习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而使学生发展起来的主体意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做学生的导师、组织者和朋友。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探究性学习指导小组,收集有关的资料,提供必要的场地,并帮助学生选择好课题,然后实施,最后总结评定。探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A、准备阶段,分组、选题、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B、实施阶段,一是背景知识的准备,二是确立适当的研究目标,三是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四是确立研究的对象和变量,五是确立人员分工和课题具体实施。C、总结阶段,按规范撰写结题报告,对成功和失败做理性分析,合情合理做好评价。
1、实验探索教学法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以学生独立实验为主体,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我们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验,按照一般科学研究的步骤进行探索。如
(1)测定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
(2)多种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设计;
(3)多种方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获得科学方法和发现性成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性、探索性,还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知识深化探究法
在完成一个单元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拓展、归纳和探究。如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有关问题的研究;
(3)得出“分数”的概念等。
我所教班的学生通过上述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先配平除单质外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后调整组成单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使得这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变得极其容易;得出了等质量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H2质量,或生成等质量的H2中的各种量之间的关系规律,并提出了“对应一分子H2的金属的有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分数”概念被定义为:“个体”与“总体”量的比率。若量为体积,则该“分数”为体积分数;若量为质量,则该“分数”为质量分数等等。
3、化学实验仪器改进法
引导学生探究对化学实验仪器装置的改进,如“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后,尾气的几种处理方法”。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了几种颇有新意的方法:“一是将尾气导至加热处燃烧,既节省能源,又防止了空气污染;二是将尾气用浓硫酸干燥后通过一氧化碳进入盛金属氧化物试管的三叉管(或利用双孔塞),使尾气成为原料循环使用,既节省了原料,又防止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4、社会实践调查和环境治理法
我们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请专家作报告、带领学生考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了解临近山地的喀斯特地形结构,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以下课题的探究:
(1)小安溪的污染情况及对策;
(2)岚峰山区地质结构与资源利用的研究;
(3)重庆地区酸雨的成因及对策;
(4)重庆市铜梁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技术改造与环境保护研究等。
通过上述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通过重庆地区酸雨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得出了颇有见地的结论:“探究性学习小组曾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多次对雨水含酸量进行测定,PH值都接近5,证明本地区的雨水属典型酸雨,并且测得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 。这为我们治理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努力减少SO2 的产生。”
5、科技创新法
在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还结合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防癌、治癌和CO使人中毒的原因等课题的探究。同学们通过比较规范的科研程序,得出以下研究过程和结论:
(1)防癌、治癌探究。做Vc抗癌实验。因亚硝酸盐对人体是一种致癌物质,Vc能破坏NO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NaNO2溶液1 ml,在其中一试管中加入Vc药片少量,振荡。再同时向两支试管中滴入数滴10%碘酰铵试液。一呈红色(NO2-与碘反应的结果);一不呈红色(NO2-已被Vc破坏)。给防癌带来新信息。
(2)CO使人中毒的原因探究。取加有柠檬酸铵(抗凝剂)的鸡血(代替人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一管中通入CO2 ,血色变暗,再通入O2 ,血色又恢复红色;另一管中通入一CO,血色变深,再通入O2 ,血色不能复原。证明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送氧气的能力,从而使人体缺氧中毒。
通过以上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树立了对科学实验和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6、商品打假法
针对目前社会上假冒伪劣商品较多,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无水汽油、纯毛衣料的检验研究等。同学们通过查询CuSO4和纯毛、棉、麻、几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创造性地得出了无水汽油、纯毛衣料的检验方案。
三、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产要发展,经济要腾飞,社会要进步,离不开亿万人民的着力创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理解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探究性教学,科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凸现创新性,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前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论文的“包装”
吴洪敏


一、不同种类论文的要求
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段落是规范段,即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反过来,一个完整的意思只能用一个段落,中途不能提行;参考文字在20以上即在其末尾标明,并在参考资料中标出引用的书(刊)版(期),一直到页;在正文前还要撰写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和三至八个关键词。
投稿论文的要求不太严格:一般25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在正文前撰写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和三至八个关键词;段落不一定是规范段,中途根据需要可随时提行;参考文字较多时在其末尾标明,甚至可不标明,在参考资料中标出引用的书(刊)版(期)就可以了。但有的杂志要求在文首列出“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由编辑编写)。
一般论文(含评奖论文)的要求比较宽松,只要按照论文的一般要求去做就行了。
二、论文参考资料的书写
1、期刊——作者.题目[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出版年份,卷号(期号);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 .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3、论文集所出文献——作者.题目[A] .主编.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学位论文][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排列顺序:专著、论文集所出文献、期刊、学位论文。例如,某篇论文的参考资料为:
1安文铸.学校管理研究专题[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2蒋天胜.变“炼铁”为“铸铁” . [A]重庆教育论文大系(2),云南出版社,2003
3吴洪敏.农村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J]科学咨询,2003(4)
4赵序博.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J]当代教育,2006(3)
5吴洪敏.浅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4(6)
三、如何给学术论文标注中图分类号及文献标识码
1、中图分类号的标识
现在要求学术论文按《中图法》(第四版)标注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特征,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获取的分类代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22大类为: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哲学、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它们分属于5个基本部类,A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部类;B为哲学部类;C~K为社会科学部类;N~X为自然科学大部类;Z为综合性图书部类。在22大类下,又区分若干小类,层层隶属,逐级细分。
当学术论文完成后,要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论文标注中图分类号,在分类过程中要按照分析文献主题→归类→确定标号→校核标号的程序进行,并做到细心、认真。
(1)认真分析主题,抓住核心。首先应弄清论文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如《轿车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构造》论述的对象首先是轿车,其次是轿车的发动机。所以我们首先找到“轿车”U469.11类,然后利用专论复分表找到“结构部件、动力装置”得整个分类号为U469.110.3。而不应将其笼统的归入“汽车发动机”U464类下。又如《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虽然谈的是“学习”,但主要的问题是“化学”,因而应是G633.8。因此我们在判断文献论述对象时必须抓住其最主要的问题。其次,应弄清这篇学术论文是从什么学科角度研究这一论述对象的。对同一个论述对象,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这些不同角度大多可以作为归类的依据。最后,还应弄清著者写作的目的。
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在对自然科学类文献进行分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文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应以内容为主要依据。
2) 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上以其内容重点、作者写作意图、读者对象的需要为依据。
3) 在总论性与专论性的关系上,应尽可能给予专论位置的类号。
4) 在概括一般与特殊具体的关系上,应尽可能给予特殊具体位置的类号。
5) 在学科、专业与主题的关系上,应以学科、专业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和落脚处。
6) 在处理文献研究对象与文献所涉及的地区的关系上,应以研究对象的学科属性为主要分类标准,以此涉及的地区为辅助性标准。
7) 在涉及文献内容中应用与被应用的关系时,一般都按被应用到的学科专业归类。
8) 制造与使用的关系,应视文献内容的比重各归其类,有时为方便检索,也可给两个类号。
9) 在工艺、方法与设备、产品的关系上视具体情况而定。
10) 在分化学科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关系上,如果这门新兴学科是由某一门学科分化出来的则应归入某一门学科。
(2)耐心层层查找,科学归类。确认了一种文献的主要内容及其学科属性后,就可以在分类法中查找合适的类目,将该文献归入此类。从分类深度来看,分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即所谓最恰当分类,不一定是最下级位类,而应按规范和分类法的规定。在归类时能细分,不粗分,若内容有交叉,不适合细分,则归上级位类。如:《船舶冷藏和空气调节装置》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U664.86为空气调节系统,U664.87冷藏系统,则应选上级位类U664.8船舶系统。分类是为了读者检索方便,若归类不确切,会造成检索出的文献不适合需要。
(3)细心确定标号。确定了一篇论文应该归入的类目后,即可将代表该类目的分类号码抄录在文献上。在确定标号时应注意类号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抄写时要细心,如将“V”抄成“U”,前者代表“航空航天”,后者代表“交通运输”,这种错误也是应该避免的。
2、文献标识码的确定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论文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共设置以下5种: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B; 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如:Document code: B.
例如,发表在《科学咨询》(刊号 ISSN1671-4822 CN50-1143/N)2003年第2期:33~34的文章《农村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其文章编号:1671-4822(2003)02-0033-02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B;又如,发表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02年12月第1卷第8期:130~132(Vol.1 No.8 December 2002 刊号ISSN1682-783X CN35-1239HK/G)的文章《试论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其文章编号:1682-783X(2002)08-0131-03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B。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