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只要是院士就会有丰厚待遇,没人追究其科学创造力。这是非常糟糕的风气。”
厦门大学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发现,现有的院士制度挤压了青年人的发展。“我了解到很多青年教师,必须得依附一个‘大佬’才能拿到科研项目,不然好多事不能做。这严重影响了青年人做科研的热忱。”
他认同尽快建立院士退休与退出机制。“有的人霸占着院士这个位置,其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符合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
王晓阳曾采访过美国霍布金斯大学的校长,该校长告诉他,他们学校有些院士甚至诺贝尔奖得主,得不到任何科研经费。因为这些院士年纪大了,没有新的思想、新的研究,反而拿不到科研经费。“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这只要是院士就会有很丰厚的待遇,完全没人去追究其科学创造力。这是非常糟糕的风气。”
“我们现在的科研激励机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激励机制,等到人功成名就后才给鼓励,而最有创新力的年轻人反而得不到资助。中国科研经费制度需要改革,要激励有创新潜力的年轻人。”王晓阳说。
公众对院士制度改革有何期待?调查中,84.9%的受访者希望尽快建立院士荣休退出制度,69.5%的受访者认为应剥离附着于院士称号的不当物质利益,69.4%的受访者建议打破院士终身制,62.8%的受访者建议院士去行政化,62.2%的受访者希望院士评选制度更严格,43.2%的受访者期待建立院士各种行政、学术职务的管理机制。
“阻碍院士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院士们被重重利益所包围。”王洪才说,院士本来只是一个学术荣誉称号,但现在这个称号上负载了太多利益。应该把一些不应当的利益从院士称号上剥离出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