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式灵活,难度远逊自招
当然,测试卷里还是有一些有趣题目的,一棒子打死的态度略不负责任。平心而论,当初的“语文测试卷”从形式灵活性的角度上还算不错。
比如“在阅读中考察语文基础知识”这个命题思路改革要点,在《考试说明》样题中基本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字音字型、成语辨析、语义衔接、近义词乃至于文学常识都有可能融入阅读文段中进行考察,算得一点进步。
在灵活性增强的同时,题目难度反而稳中有降,一方面是为了改革的平稳推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高考卷形式上的平均分和一本线,吓唬一下一小撮未来试图参加北京高考又蠢到不看任何北京真题的外地考生们。如果同学们曾经参加过北约自主招生,或者见过北约自主招生的语文题,就能明白,本次语基题的灵活性和难度都还尚逊北约自主招生一筹。
比如字音字形题,以往高考的一道选择题里会涉及16个考点,每个选项里2处错,难度基本为零。本次字音字形题借鉴了北约自招的出法,词语数量缩减,错项不能用排除法处理,但词语本身都是日常高频词汇,同属高考热词,难度很低。再比如传说中的对联题,北约自招的对联是主观题,考生写出来的答案很有区分度,但《考试说明》里的对联题延续了测试卷原题,侧重于对对联的内容理解,以及给上句选下句的能力,考察难度类似小学生的“近义词/反义词”考点,基本白送3分。
因此,未来北京高考语文的优劣区分度所在,不再是题目考点的难度与深度(如果以前真的曾经靠它们区分开的话),而会转变成考生日常积累的广度和临场应变的灵活度。面对简单题不丢分,放弃固有的解题套路外还剩下多少真实实力,变成了保持优势的关键,希望考生们加以注意。
三、加强应用,能力素养要紧
《考试说明》中各项改革的另一个要点,在于为语文创造一个日常应用的语境,从语文基础知识新题型“语言得体”、说明文阅读偏向于日常生活延伸出的思考和理论、微作文侧重于具体情境应用文写作这些细节均可看出。“学以致用”这个理念,是往常公立学校天天挂在嘴边但基本教不出来的东西。这次,以高考改革为指挥棒,可能中学生们将被迫绕开公立校语文老师的照本宣科,自己去发掘语文知识点的应用途径了。从此意义上说,改革方向尚略可期待。
除了日常应用外,对于知识及阅读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提上日程,这或者是为大学学术研究预作小小铺垫,或者仅是中考“综合性学习”的改造,但多少也有其正面意义。不论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参照阅读”,还是说明文阅读部分的“相关链接”,均流露出兼听两造、比较衡量的意味,恰是目前学生先入为主、非黑即白思维模式的解药。
语文这个学科除了承担字词读写的教育功能,尚有思维逻辑、思想情感、眼光品位、构思创意的培育之责,如果高考始终缺位,不能把“高等”的语文带给学生,那是教育的敷衍塞责。而如果高考已经改变,但学生仍固步自封念老黄历,用应试的、考完就忘的态度去背诵考点、归纳秘籍,没有真正去锤炼、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未免将被本就迟缓的高考改革远远抛下了。
推荐阅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