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湖四海广揽才俊
如果没有上世纪80年代武大的破格留任,“学术超男”易中天到今天也许还只是新疆的一名中学教师。
1981年,原本在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学校当老师的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完了定向培养的3年研究生,按计划应回到原单位工作。他的导师、年过古稀的胡国瑞先生急了:易中天是他“文革”后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美学专业唯一的研究生,要是把他放走,正准备成立的美学研究所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胡国瑞的要求下,时任校长刘道玉在去北京开会时找到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通过校方、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协商,最终,刘道玉答应“以当年分配5个本科毕业生到新疆作为把易中天留下的交换条件”。
事实证明,易中天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武大对待人才的“不拘一格”,不仅不拘于年龄,更是不问英雄出处。
曾被康生钦点为反革命分子,并入狱10年的杨小凯,调入武大教书时尚未得到平反。
到现在,武大引进教师还坚持着3个“三分之一”:海外三分之一,校外三分之一,校内三分之一,揽才不问出身,只看业绩。
如今被引进的80后青年教师,待遇也大有改观,不再像当年的易中天一样,被迫挤在逼仄的筒子楼宿舍里。为了保障青年教师的收入,从2009年开始,对于35岁以下的教师,武大开始遴选“珞珈青年学者”:每年评选60名左右,聘期3年,享受每年6万元的岗位津贴,并由学校提供自主研究经费(理工医科20万~3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6万~10万元)。
原标题:
史良胜博士毕业时,留在武大并非唯一选择,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都给了他高薪的OFFER。但最终,他选择留下,一大原因就是武大给了青年教师最大的发展空间和最宽松的研究环境。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出国,他赴美进修期间,工资和奖金一分不少。“如果你真的热爱教学和科研,就不用担心受限制,你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史良胜说。
研究型人才从哪里来本科学霸都在实验室中
10年前,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李振也曾是武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时,28岁的他还只有副教授职称,便被学校“越位”授予博导称号。
如今,在李振的实验室里,25岁的博士二年级学生武文博被称为新的“学霸”。在4年研究生期间,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3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110,相当于30多个博士的毕业所需。武文博今年还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武文博坦言,自己在科研中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入门要趁早”:从大一起,他便进入实验室,大二开始就跟着现在的导师做课题。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