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熊丙奇:高考公平问题根源在集中录取制度

2013-11-04 14:2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过去10年的中国教改,是在上一轮教改“成功论”的背景下推进的。――虽然社会舆论对上一轮的高校扩招、高校合并、本科收费改革、高考改革、课程改革颇为不满,可官方的定性是教改很成功。――这也为这10年的教改定下基调,教改总体而言,仍旧是以“改革”为名的政绩工程,实质性的教改鲜见。

  这10年间,令社会关注的改革有二。一是以自主招生为核心的高考改革,其中还包括高考志愿填报从传统等第志愿改革为平行志愿,推进异地高考改革;二是早于2008年即开始启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文简称《纲要》),于2010年颁布,这可谓10年间最大的教改行动。而分析这两大教改,都存在有良好的教改理念、教改共识,却缺实际教改实践的教改困境。

  始于200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发展到现在,已有90所高校试点。在10年间,自主招生的改革动作不断,2006年,有、上海交大率先实行自主招生“预录取”改革,这被媒体称为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面试通过后的学生即获得预录取资格,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2009年,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做法随即被清华、人大等校效仿,推出“领军计划”、“校长直通车计划”;同年,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实行“自主招生联考”,在2011年,三大联考形成,自主招生硝烟弥漫,舆论称之为“三国杀”;在高考公平的呼声中,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在自主招生中注入“农村”元素,各校以“燕园计划”、“自强计划”、“农村生圆梦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转投计划进行自主招生,和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一起,补偿高考公平。

  但是,自主招生改革一路走来,却争议不断。包括学校是在利用自主招生“抢生源”,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分数标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争议,与自主招生改革不彻底有关。目前的自主招生,是和计划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的,参加学校自主招生测试(联考或者单独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达到规定的录取优惠条件方能被录取。这样的自主招生,并没有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也没有给学生选择权,发生变异也势在必然。

  高考公平问题,根源也在于集中录取制度――各高校把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这制造了事实上的高考录取不公平,不论是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还是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单列计划进行补偿,都是在现行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有限补偿,对公平的校正极为有限。而异地高考之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地难以推进――目前,各省市都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或者思路,多数省市开放异地高考,但矛盾最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开放的门槛却极高,量大面广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获得异地高考机会。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