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支持的同时,也表现出担忧。比如淡化“综合素质”、强调“学科特色”,这就将“优”与“特”相对立,其实现实中不乏优与特兼具的学生,关键是如何有效甄别。如果将“特”定义在偏才、怪才,则过于狭隘。而一些大学老师更坦言,“高校对于学科特色人才的选拔,依赖于中学提供特色人才成长的土壤。如果中学教育还坚持应试教育的思路,却要求高校在人才选拔时挑选学科特色人才,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现在的中学与高校之间不仅不是无缝对接,而且缝隙很大。”
至于“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情况”的要求,则取决于中学能否对学生提供更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记者了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之所以能实现中学学业水平基础上的综合评价选拔模式,依赖于其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国民诚信体系的健全,从而保证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均衡,考生和学校能够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中学考试成绩、排名与推荐等。
采访中,不少高校负责人都谈起相似的观点:国外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大学的人才选拔均以追求卓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公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兼顾,关键在于不同高校的责任互补担当。而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选拔政策是,将高校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让全体高校都在一个模式和框架下招生,高校自身的特色与高校之间的区分度都不明显。“自主招生10年来的困局,与此有关。”
10年,回到原点。在为自主选拔找到回家的路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许多专家由衷感慨:在社会心理复杂多变、民众诉求日益多元的当下,需要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改革的空间,否则,实现科学选拔人才的招生考试制度,将只是一个梦想。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