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并非简单“政策收紧”,扭转“小高考”倾向,要求高校选材有的放矢
“自主选拔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高校招到多少学生,而在于打破‘一考定终生’,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录取方式,向社会、向基础教育传递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潜质与特长的信号。”看到教育部下发的这份《意见》,一些学者难掩失望之情,“如果教育部收紧这项政策,让这项政策仅成为少数学生关注的内容,则很可能降低自主选拔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导向意义。”
不过,也有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肯定和理解,“以往一些考生认为,自主招生就是一次高考前的加分考试,现在明确了,不再是多一次机会。”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介绍说,“以往进入复试的考生多数是全科非常好的综合素质型考生,但今年则不同,能够显示出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考生更多地进入到复试。以北京某知名中学为例,位列前30名的考生,今年就有1/3没能进入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复试环节。”在他看来,此次调整实质上是要求高校进一步体现选材标准,基于学科方向来选拔人才和设计考核环节。
10年的自主招生探索,始终与争议相伴,如今是否“重回原点”?有专家认为,这不应简单理解为“政策收紧”,而应从自主选拔承载的种种困惑与重重压力去考量。
高校自主选拔的目标多元和定位模糊,被教育界人士视为根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虞立红分析,“比如选材标准‘特’与‘优’的长期辩争,就是表现之一。”另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更直言,“10年来,从最初的22所试点高校扩展到90所,有多少高校是在认真研究科学的选材标准,有多少学校是在‘随大流、打酱油’,还真不好说。”
更棘手的是,在自主招生的10年探索中,关于诚信的质疑一直如影随形。有专家分析,当越来越多的考生将自主选拔作为加分的渠道,一所学校动辄七八千名考生报名,加分从5分、10分逐渐突破60分,甚至一本线,这使得自主选拔过程中对诚信与公平的诉求日趋强烈,质疑声也从未停歇。
而同样备受诟病的,还有联考群体。这一设置的初衷,意在方便考生报考,减少旅途奔波,也考虑到高校在文化课考试存在一定共性,如今却被质疑为“掐尖游戏”。有专家指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初生事物,自主招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10年重回原点,也就不难理解。”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