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到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来到了10年的节点上。这一改革探索,曾被寄予“破冰”厚望,以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狭径。然而,10年的摸石头过河,褒贬不一,甚至有学者发出“自主招生何去何从”的慨叹。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被喻为对10年自主招生“盖棺定论”的纲领性意见,也让人们意识到自主招生的“变奏”——是政策收紧的信号,是风向转变的征兆,还是重回原点的趋势?自主招生,未来将向何方?
——编 者
4月6日,2013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复试如期举行。尽管考试流程依旧,但一些“微调”令细心的家长和业内人士“嗅到”了变化的信号——初试笔试科目精简为两门,复试环节强化专业面试,淡化“综合素质”,强化对“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考核。
这样的改变,似乎预示着自主招生的转向。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精简笔试科目,强化对“学科特长”的考察,同时对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规模,以及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比例做出指导性限制与规定。
“走过10年后,自主招生回到原点。”有专家给出如此评价。
变化
仅学业突出考生不作为生源主体,凡高考能考查的,自主招生不必再做
如果将10年间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定位有所调整。在2005年的文件中,提法为“切实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到了2011年,提法变为“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而在最新的文件中,则将招收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记者注意到,在2005年后的几年,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被规定为“原则上占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考生人数较多且生源质量好的高校可以有所扩大。”但如今,这一比例重回5%。采访中,多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均表示,“现在已经开始做2014年的自主选拔计划,缩小录取比例已是必然。”
对于考生而言,减少笔试科目、强化面试权重,可谓自主选拔形式的最直接变化。《意见》明确,“凡能证明确有某方面特长或潜质的考生,可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对于确有必要进行相关学科笔试的高校,笔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考查考生学科特长基础。”
对此,有专家评价,此举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教育部碍于社会上对自主选拔成为“小高考”、加重学生负担的舆论压力作出的调整;另一方面是教育部要求高校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选材标准,有的放矢,减少考试规模,提升人才选拔效率。
“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凡是通过高考能够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在改革完善面试考核方式、实行综合评价上,我们要动真格、想办法、真改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如是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