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海淀期末考试高三政治试题点评(3)
2013-01-22 15:2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人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哲学题。比如27题的第一问:“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9分)很多同学看到“辩证法”这三个字,就觉得这个题有很多话可说,正常情况下答题纸空间可能都不够写,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等能够展开的内容有很多。但如果这样作答就属于跑偏的情况。作答所有的哲学题,两步很重要:一是抓住角度,二是分析对象。毫无疑问,本题的角度是辩证法,但本题的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分析它的理论依据。命题人特意用引号把“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凸显了出来。什么意思,就是你得特别关注它。特色、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这就是普遍性,所以本题的考查的核心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这里的普遍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普遍阐释,这里的特殊性就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探索。结合这一原理,深入分析这一对象就很到位。这个题目体现的是哲学作为方法论的功能,关键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的解题模式就是阐释原理的基本点,结合这些基本点深入剖析对象。类似的题目在北京卷高考的历史上是09年的38题的第三问:“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这个题目就是要对对象——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作出非常深入细致到位的分析。这次期末考试的这个哲学题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用了一个虚假的大帽子——辩证法,而实际考察的是一个小角度——矛盾的普特关系。这在北京卷高考的历史上曾经也出现过,2007年北京卷38题第一问“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1分)这个题也给的是一个大帽子——辩证法,但实际是完全用“发展”的知识来回答问题。与联系、矛盾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种题很具有欺骗性,是一个很大的陷阱,咱们同学在学习考试过程中要格外警惕。 再比如26题第二问“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价值取向。”(8分)很多同学一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就蒙了,根本定位不清历史唯物主义说得是什么,所以很容易发生答跑偏的情况。同时,这个题目也体现了对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8分四个角度,首先要把这种价值取向还原成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次从民的角度出发,人民群众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再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最后竟然还设置了这么一个答案:“坚持它有助于政府做好工作,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分)”这个点的设置于情于理上有点跑偏了,已经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这已经是政治生活的范畴了,甚至可以说有些“穿越”了。这样做可以增加试题的难度,但不会有好得区分度。有失于试题测评性选拔性功能。当然,非得从分析的对象角度解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解释不通的。
2013海淀高三期末政治试题,难度相对期中增加,有些题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我们备考2013年高考的重要素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