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异地现象”背后的三大矛盾

2012-12-23 12:22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异地现象”背后的三大矛盾

  记者采访发现,“异地现象”难解,背后存在三大矛盾——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管理之间的矛盾、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易”与“融入难”的矛盾、优质资源有限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大之间的矛盾。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一份民调显示,外来人员对“北上广”的经济发展缺乏“共享感”。该中心执行总监王文俊说,调查发现,外来人员最期待通过“提高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的标准”、“降低看病、入学、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个人收入”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当地,广东省东莞市专门设立一个正处级行政单位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并亲切地称外来人员为“新莞人”。

  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陈晓慧说,经过多年努力,本地人和新莞人在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差距基本消除,但免费义务教育依然主要是针对户籍居民子女实行的政策,如果想要一步到位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是对政府财力的极大挑战。

  记者根据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算了一笔账。东莞市有常住人口822万,其中新莞人640多万。假设640多万新莞人中10%是孩子,那就有约64万人。按照每年安排50万适龄在学儿童来计算,一个班40人,就需要12500个班。东莞市一个小学的规模是40个班左右,解决这50万人的九年义务教育需要300所小学和将近300所初中。

  相比之下,在东莞建一所学校从买地到建设成本大约需要1亿元,这还不包括维护校舍和师资的支出。2011年,东莞市三级财政支出只有602亿元,刚够建起600所学校。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各地财政预算、城市规划等都是按照当地的户籍人口来计算,就学、就医、道路、土地等依据的也是户籍人口的数量。这就在人口流入地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也无形中加剧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抢夺”公共服务的矛盾。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