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志愿填报 >

【特别推荐】2008年填报志愿指南及注意事项(7)

2012-08-11 20:1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五、填报志愿的热点话题

 

  1.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是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

 

  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首先要给自己进行正确定位。通常的做法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情况和高三阶段模拟考试的排名情况、考生所在学校在区县和全市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学校各层次学生近年来在高考各批次录取的比例等因素来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并结合自己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然后,结合《招生计划》、《统计资料》、《章程汇编》等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自己大致可以报考哪一批次、哪一类院校和专业。近年来,一些考生尽管其考试成绩已经超过了所报院校的同批分数线,但未能达到所报考招生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从而失去了升入理想大学求学的愿望。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由于自身定位不准所致。


  由此可见,恰如其分地给自己定位既是填报好高考志愿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

 

  2.选报好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是填报志愿的核心。

 

  院校录取工作是分批次进行的,每个批次内的录取工作均是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的。因此,选择好每一录取批次的第一志愿就显得极为重要(去年我市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录取新生中,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占95%和86%)。
填报第一志愿很关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二志愿。这些志愿的作用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方案中,同一批次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由“热门”到“冷门”的降幂排列“梯度”。今年在第二志愿设置的四个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如果关系处理的得当,将会大大提高志愿的有效性。

 

  3.处理好各种相关信息——是填报志愿的重点。

 

  绝大多数的考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对很多情况不了解,因此必须广泛收集一些高考信息,建立自己的高考信息库。这些信息主要包括:高考的政策和规定,各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录取规则、录取情况等。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招生计划》、《统计资料》、《章程汇编》和招考资讯网、各招生院校网站及本市的新闻媒体等,但不要受社会上各种不准确信息的误导。

 

  收集信息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一环,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分析已有的各种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则是重中之重。了解近年来各院校的招生情况,是为了在不同报考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报考院校,考察招生院校近年来招生情况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等,为选择招生院校奠定基础。要充分利用《统计资料》提供的信息,根据近三年来各招生院校录取分数线、平均分分别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相对差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招生院校。了解招生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为了深层次掌握招生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招生院校开设专业的真正内涵和就业状况等。了解高考政策规定、体检标准和招生院校的录取规则,是为确定报考专业奠定基础,不同的院校在专业安排办法上是不同的,不同的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

 

六、填报志愿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1.家长意愿与考生志向的关系。高校的教学活动是分专业进行的,所以考生选报的专业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择业和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家长对此也格外关注,不经意间,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而忽略了考生本人的志向,这是不可取的。高考填报志愿其实已经是人生职业生涯的一部分,一些人由于当年盲目填报了志愿或专业没有选好,毕业时找不到或开创不了理想的工作和事业,比较遗憾。在充分考虑考生本人特长、爱好、志向以及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全家共同协商填报志愿是不错的选择。

 

  2.本市院校与外地院校的关系。从招生计划数看,外地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占计划总数的41%;从招生院校的所数看,外地院校的比例占全部在津招生院校的90%以上。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采取内外适当兼顾的原则,不要只注重招生院校的地理位置,而忽略招生院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就业状况等多种因素。考生“扎堆”报考本市院校和“热门”地区院校,使这些院校录取分数大幅升高。在本科二批A阶段或B阶段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的考生,如果院校线上生源不足,还可以享受降10分投档的照顾政策;另外,本科一批B类、本科三批A阶段、本科三批B阶段、高职(专科)批次A阶段、高职(专科)批次B阶段的外地高校,如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经高校同意,可适当降低分数提供考生电子档案,这项政策为积极考虑报考外埠本科院校志愿的考生提供了机会。希望广大考生既积极考虑本市院校,又充分兼顾外地院校,既积极考虑坐落大城市的高校,也充分考虑大城市以外的高校。

 

  3.院校与专业的关系。既能选择填报自己想往的院校又能选择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然而,许多考生总是要面临在理想的院校和专业之间选择的矛盾,是院校志愿重要还是专业志愿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关键在于考生本人的志向和爱好。有一点提示供考生参考,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相对高分的考生偏重于选择专业,相对低分段的考生偏重于选择院校。具体是选择“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还是选择其他院校的“热门”专业,这要看考生的重点是放在学校还是专业上。考生填报志愿时考虑院校的牌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个人的特长、喜好,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考入大学以后再转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应向院校咨询清楚能否转专业)。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逐步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移,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新增专业很多,原有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有些高校在招生时已不再分具体专业,而是按大类进行招生。因此,考生在选报院校和专业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固执一端。

 

  4.热门与冷门的关系。要客观对待冷、热门院校(专业),热门院校里有冷门专业,冷门院校也有热门专业。今年录取为热门专业,四年毕业后也许成为冷门专业,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志向。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