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益群体对高等教育的利益诉求不同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怎么办,与老本科高校、高职高专有什么本质区别?陈小虎走访国内100多所高校后,对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争论的焦点与困惑进行了梳理分析。
据陈小虎介绍,首先是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在我国现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体系中,仅有普通本科教育之说。因此,一批地方普通院校升本以后,无法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来自高职高专业界的声音则指出,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前身是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升本科就“登天”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尽快成为“非职业教育”之人,变得高等与尊贵。
其次是,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谁高级、谁低级之争。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认为,本科毕业生属于高级人才,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厚重、学术体系完善,如过分强调职业和就业需要似乎降低了本科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三是,专业与学科建设之争。到底是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还是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谁是龙头,谁更重要,谁是指挥棒?陈小虎向本报记者透露,这在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争论最为激烈,耗时耗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第四是,教学与科研之争。由于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是从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升本后,不重视科研就不会有水平、不搞科研就不可能搞好教学,学校也没有前途之说非常普遍,从而出现了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或者两者一样重要的争论,甚至为了获得一个国家基金项目一些高校全力以赴,结果精力没有用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
第五是,理论与实践之争。在一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重如何把握: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后,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是否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后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安排上谁先谁后等,都面临很大的困惑与争论。
第六是,继承与创新之争。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本科院校有特定的规范,不遵循本科的办学模式与规律就不像本科高校;另一种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新阶段,大部分地方高校不应该走老本科院校办学之路,应该创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强烈地表达他们自身对高等教育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有的是相互矛盾甚至是相悖的。”钟秉林说。
不问姓“普”姓“职”,地方高校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
到去年底我国有1170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地方本科高校达到1058所(含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记者注),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90.43%。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说,从国家布局来说,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应该有自信与基本定力,无须为姓“普”姓“职”等争论所动摇,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谈到这个核心问题时,陈小虎与湘南学院党委书记肖地楚深有同感:对待改革发展不要先用老办法去框一下,再骂一通,要有干实事的足够空间,让大家敢于去探索,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专家要抛开成见,迎接社会发展的进步;学者要把心胸打开,而不是唯我独尊;地方本科高校要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不自我束缚,不去做伤心劳神、无意义、无共识、无实践的比较以及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争论。不要先问姓什么,而要先实践,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贡献率方面拿出真家伙、敢于亮剑。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