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美元不会变成“死钱”
新京报:如何选择受捐助学校?
潘石屹:今年夏天,我和张欣还有基金会其他同事去美国,考察了许多学校。“SOHO中国助学金”项目选择受捐助学校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看学校跟中国的联系多不多;另一个是看学校是否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使用捐款。我们的意愿是只资助来自中国的本科留学生。有的学校提出想资助所有国家的国际留学生,我们就没有向他们捐款。选择哈佛和耶鲁,是因为他们跟中国的联系比较密切,中国留学生相对较多。再一个他们也同意按照我们的意愿使用捐款。
新京报:SOHO中国基金会是否了解耶鲁将如何运作这笔捐款?
潘石屹:他们有非常成熟的基金运作模式。1000万美元给了他们,不是说就变成死钱。他们学校内部有专业人士会进行投资运作,挑选最合适的基金和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来获得可观的回报。中国留学生们拿到的钱很可能只是这1000万美元进行投资运作后获得的利息收入,这个收入会一直持续。我们不直接参与这个投资运作,但协议里都写明了,每年他们的收益回报是多少,资助了哪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都需要告知我们。
“耶鲁不会因为谁捐钱就录取谁”
新京报:曾有质疑称你为名校捐款是为儿子买“入学门票”,你对此怎么看?
潘石屹:我们捐款的目标和初衷是为了帮助留学海外的贫困中国学生,让他们不要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错失接受最好的教育机会。至于我的孩子会不会进入哈佛、耶鲁,我想说,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他们能去这样优秀的学校读书,当然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是我相信耶鲁和哈佛作为最优秀的学校,有自己选择人才的标准。如果我们在进行捐款时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有这样的要求,他们是不会同意的,也不会这样做。他们录不录取谁,不会因为这个人捐了钱而改变决定。
新京报:基金会有无下一步的捐助计划?
潘石屹:为了执行这个助学金项目,我们跟很多学校都接洽过。目前我们跟斯坦福大学和杜克大学也有接洽,但还没有成形。
■ 分析
巨额捐赠为何不给国内大学?
潘石屹的捐赠,并非中国富豪捐资海外高校的孤例。
拥有香港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的香港富商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就通过甲组的“晨兴基金会”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约合22.7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而这也是哈佛建校378年来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将因此更名,以纪念陈氏兄弟的父亲。
随着这种大手笔捐赠越来越多见诸报端,关于为何不捐赠给国内大学、国内大学为何难得捐赠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国内高校不够重视社会募捐”
29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我国多数高校是公立大学,大多只想着争取国家经费,而不重视社会募捐。
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捐资助学的企业家也逐渐增多,不少重点大学也比以前更加重视社会募捐。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