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博物馆源于大学,别让校门挡住博物馆
宋向光说:“博物馆建立之初,是为了通过收藏使人们对世界有一个理性、科学的认识。工业革命后,博物馆和学校的结合非常密切。”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早在1685年,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就建成开放,甚至比“博物馆”这个名词的现代解释还要早。这个博物馆不仅有展厅,还有研究室、教学室、报告厅,将收藏、研究和教育融为一体,这也是现在欧美大学博物馆的模式。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办馆理念,建在当时的通州师范学校内。
1949年以后,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很多也有着“中国第一”的盛名。中央美院美术馆是第一个专业的美术展览馆,厦门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是第一个专业的人类学博物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航空馆是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主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但也绝不止步于校园内。“赛克勒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次在3万左右。之前校门开放时,一到假期,学生团体比较多,一年有六七万人次。”宋向光说,“大学博物馆应该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体现。”
民族服饰博物馆每年约有1万参观者,贺阳说:“大家对大学博物馆不够了解,甚至不知道可以进来参观。其实我们的藏品丰富,专业性又强。”现在,该馆把目光投射到校门之外,在每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时做一些主题展览,如敦煌服饰艺术展、民国旗袍展等,引导大众对民族传统服饰的关注。
中国美院自2011年购进包豪斯的藏品后,就没闲着。先在象山校区设置了一个临时馆,每周开三天,参观者纷至;2013年,和何香凝美术馆合作,在深圳举办了“20世纪德国设计展”;还相继出版了《中国现代科技与包豪斯》、《20世纪德国设计》等研究著作。杭间说:“现代设计源于西方,我们希望这批包豪斯藏品能为中国设计提供营养,构建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设计体系。”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其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长效机制,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紧密联合。段勇说:“一是希望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成为常态、制度化;二是希望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段勇介绍,我国义务教育70%的生源在农村,而博物馆基本在城市。所以在博物馆的教育试点项目中,通过线下的流动大篷车和线上的远程教育网络,把博物馆资源送到农村。
宋向光说, 2001年曾有一项“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设想是把大学博物馆做成网页版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给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当时建了100多个,后来发现数字博物馆建成了,可偏远地区的学校根本没有接收终端,所以项目中止了。”如今,数字博物馆已从网页时代进入了数据库时代,大学博物馆能否借上这趟东风,仍未可知。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