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融合,实践教育平等理念
以北京大学为例,慕课上线两周时,北大慕课开放课程的官方微博发布数据称,“北大10门慕课的注册人数总共将近37000人,已超过北大校本部在校生人数”。
数据对比很能说明问题,北京大学一学期课程数为1998门,选课人数平均值为48人,而慕课上课程受众成千上万。
慕课火了,离不开课程开发者与参与学习者二者共同的热忱。
网友为什么要上慕课?名校为什么要开慕课?师生双方给出了指向一致的答案。
“这里有世界上最好学校的最好课程!可以和全世界有同样兴趣的人做同学!你感兴趣的任何方面几乎都有世界顶尖老师为你上课。”这是来自网易公开课网友的答案。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不仅仅是对新的教育模式挑战的回应,也是对北大一贯坚持的教育平等理念的实践。”这是北大校长王恩哥的总结。据悉,北大将在5年内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
在学校号召和系里推荐下,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王娟在慕课上线《民俗学》课程,从网络教育的门外汉变成了参与者。当教育遭遇新媒体,她认为学校的概念将被弱化,甚至可能颠覆未来的教育模式:本科学历的获得可通过网络完成,校园只接受研究性学生,大学或将被研究机构所取代。
记者调查发现,就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持颠覆说的业内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人持温和观点,认为未来教育会融合现有的慕课模式,而不是被颠覆。
开设了《计算概论》的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教授李戈认为,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缓解,达到“有教无类”;而传统教育方式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易于因材施教,因此两者在未来发展中应做到相互借鉴与融合。
而在进行半年课程后,老师们有了一项基本共识,即慕课对未来教师行业将提出更高要求,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老师、好课程。“学生听了一节觉得不喜欢,就会退选,选课人数起起伏伏让人感觉压力扑面而来。”陈江说,网络教育让教师必须进步。
北大艺术学院毕明辉老师认为,慕课对大学教师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减少在教学上的机械重复劳动,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与学生个性化交流。
“教育信息化其实是一种理念,是教与学主体的转化。”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认为,“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完成观念转变,让电子设备为教学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