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造假”背后的隐忧:没人敢对学术权威说不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涉嫌学位造假一事被公开举报信曝光了。毋庸置疑,不管这件事结果如何,都将引起舆论对于学界诚信问题新一轮的关注。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关注来得太迟,来得太少,来得还不够彻底。
先说太迟。此事是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兼任)朱冠3月31日在其博文中实名刊发的举报信,并给出一定的证据,才引起大范围关注。但事实上,吴平涉嫌学位造假一事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有人在网络上放出风来,当时并未引起热议,原因在我看来有两点。
一者在于此消息涉嫌“内斗”,属“私事”,不属舆论监督的范畴。比如此次举报信操刀者朱冠的身份,就显得十分“扎眼”。去年11月,他最先发出浙大“千人计划”入选者、海归学者管敏鑫被解聘院长一职的消息,此事经报道后,其中涉及海归与本土人才的利益之争的部分引起不小的关注,朱冠随后在其博文公开点名称“吴平”即是与管敏鑫发生利益之争的本土人才带头人,但因吴平本人对此矢口否认,此事便作罢。二者,在一些人看来此事实属鸡毛蒜皮,“又不是天大的人事问题”,不值一提,就像一些网友在朱冠文章下评论所言,“想通过这个拉吴平下台,没门!”
对于前者,某个人或事能否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有多种说法,但就此事而言,我认为,作为中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副校长,理应对自己的简历或学位问题负责,就像一些自称学生的网友所评论的那样:“在今年吴平副校长戴上他的博士帽给浙大的求是学子授学位之前, 浙大最好先公告一下他头上的这顶帽子是哪座学校授予的。”当然,这一切都应建立在有无确凿证据的前提上,目前来看,相关学术机构IRRI发声了,某种意义上也为此事定下了调子。
后一种声音则更让人遗憾,其言外之意是,学位造假只能算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人们对造假早已麻木,甚至有种“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和“大环境都这样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心理。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