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考建议
学生应亲自与学校沟通
●程星,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内地及对外事务)
在内地走访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特别不安,即来参加招生说明会的大部分都是家长,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备考太忙,没有时间,这在我看来,是本末倒置。
在说明会上,家长关心的问题大多是多少分能上港校,给不给奖学金,宿舍怎么安排,而不关心学生在香港会面临一个怎样的多元文化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学习氛围、生活氛围,是不是你想呆4年的地方。有些家长还有一个想法是,如果去香港不适应,大不了再转去国外,但却不考虑国外的文化差异要远远大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差异。
所以,我的建议是,让学生自己来参加说明会,来问他们自己关心的问题。
自己规划生活与学习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
香港的高等教育与国内体制不同,办学的原则和方式亦风格迥异。
香港科大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承担,一进校门,便视作成年人看待。香港院校不设班级制度,学生每天需要规划自己的生活作息,并无校方指派的人督促学习。故此,学生需要梳理自身的理念和价值,保持开放的态度,做出大大小小的取舍和抉择。
我们在多年对来港学生的观察中发现,学生在入学前对香港的认识越深入,深知来港就学的优胜之处,以及来港之后需要面对的适应和挑战,入学后适应越平稳。
港校本科申请难度高于英美澳
●郭蕾,新东方前途出国亚洲部总监
香港本科申请的难度与美国、英、澳相比难度更大,录取率更低。
以香港大学或香港科技大学为例,每年所招收的大陆本科生计划大致为150人,能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几乎都是各省市的尖子生,竞争异常激烈。从港校每年公布的本科生录取比例来看,基本上在2%-5%之间,这意味着很多学生都必须给自己同时选择其他出路。
而美国、英国、澳洲的院校众多,招生人数需求量更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海外交流提前体验国际化学习
●霍景如,启德教育集团欧亚教育中心港澳项目经理
港校志愿的填报与国内高校的录取结果并不冲突,无疑为考生增加了一个录取的可能性。而最终学生如何选择,基本会衡量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家庭的教育成本预算、对国际化接轨的西方教育模式的适合度、语言文化差异等挑战的适应能力等。而我们更建议学生需要根据两边的实际录取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个性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去做出科学理性的抉择。
未来几年,香港院校仍然会成为广大内地学生及家长的热门选择,我们也有意识地对市场做出“不盲目追港校、不扎堆申港校”的理性引导。这类信息反馈将会让内地考生和家长对港校有更深入的了解:既认识香港教育国际化及开放性的优势,实用性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及授课理念,也认识到激烈的港校入学竞争下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且入读港校并非内地毕业生的惟一出路。对内地学子而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及海外交流学习课程,提前体验海外学习生活、拓阔视野、为未来升学深造铺路,已然成为重中之重。
2003年
教育部正式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公立大学面向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
但在更早的1998年,部分港校已经通过委托内地高校“代招”的方式开始在内地招生。
2003年-2007年
称为扩招期,港校的招生范围从2003年的仅限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6个省市扩展到2007年的25省市,招生人数也增长至近1400人。尤其是随着一些省区高考状元放弃北大清华赴港求学,一时间“港校热”的说法达到极致。
2008年-2010年
“港校热”开始显现“降温”的趋势,内地考生家长变得理性而谨慎。数据显示,内地报考港校人数呈下降态势。
2011年至今
部分香港高校招收内地生的范围扩大至内地31个省份,并录取了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招生人数、专业都有所增加,报考人数迎来了“止跌回升”。与此同时,除港大、港中文、港科大这些内地学生熟悉的老牌港校外,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高校也加入内地招生的行列。2014年,内地招生的港校增加到17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