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堪重负的高校图书馆
数据资源价格飞涨,对高校图书馆究竟带来哪些冲击?
传统的纸质文献购置经费,一直是图书馆开销的重头戏。然而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一情况正发生改变。以复旦大学为例。200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花费2053万元采购纸质资源,505万元用于电子资源,二者之比约为4∶1。2010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的3200多万元采购费中,2100多万元用于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升至1097万元,二者之比已缩至不到2∶1。2012年,该图书馆纸质资源经费为2813万元,电子资源经费则为1569万元,比例进一步缩至1.7:1。这仅仅发生在8年间。
根据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06—2012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平均值由288万元下降到250万元。同一时期内,馆均电子资源购置费平均值却由78万元涨至180万元。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长期处于“饥荒”状态。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对包括“985”、“211”及地方院校在内的586所高校图书馆进行的统计显示,2012年,只有10.2%的图书馆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仅为3.7%——这意味着,有86.1%的图书馆总经费不足1000万元,而总经费在500万元以下的图书馆,更是达到71.1%。
这种背景下,连续上涨的数字文献采购费用,使很多图书馆不堪重负。张波说:“数据库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国家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幅。连我们这样财政大力支持的高校都难以支撑,更不要说其他学校了。”
淮海工学院是一所有理工科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2013年,学校花在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上的钱大约是260万元,其中数字资源占160万元,仅购买爱思唯尔数据库(包括6个学科),学校就得花80万元,这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更加吃紧。
数据商对数据库使用的一些限制,也令图书馆颇感无奈。
为读者阅读、查找提供便利,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为此,图书馆都会对纸质图书资源进行编目。对海量的数字资源,图书馆也希望进行类似的整合,这样,读者只需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就能在图书馆订阅的所有数据库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
然而,由于数据商之间的竞争,在和图书馆签订合同时,数据商常常要求图书馆不能作任何元数据的关联。不能关联元数据,图书馆便无法完成整合工作,于是,当读者搜索数字文献时,只能一个个点开数据库,然后在单个数据库里进行搜索,费时费力。
“每家图书馆少则有数种,多则有数百种数据库。无法整合资源,给图书馆和读者造成的麻烦是很大的。”王启云说,“数据商常常说客户是上帝,但是当‘上帝’需要时,却只能挨家挨户去串门。”程焕云说:“不能关联元数据,就如同不让图书馆给纸质书编目,这可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
价格、使用权益、更多的公共性……围绕这些议题,图书馆和数据商有打不尽的嘴仗,有人形容,图书馆是在花钱买罪受。
不过,数据商也有自己的理由。张玉国表示,专业出版商要创办新刊、管理投稿、管理和组织同行评审,还要对科研论文进行编辑制作和出版传播,甚至要做到长期保存,这些都需要成本。而在价格问题上,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如今,在Science Direct上下载一篇文章的国际平均价格是2美元,而中国则只要47美分。因此,爱思唯尔曾经提出,要在2020年使中国下载文章的价格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这很快被国内图书馆指责为“不顾中国国情”。“个别数据商说中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是个世界经济大国了。但人均GDP呢?我们的科技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科研经费完全没法和哈佛、剑桥这些学校比。”朱强说。
数据商对此也针锋相对。爱思唯尔有关人士曾指出,中国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投入过低,增幅远低于研发投入的增长。一所英国大学每年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投资约为110万美元,而同等规模的中国大学只花7.5万美元就能获得同样的资源。
在激烈争论的同时,高校图书馆界也采取了一些行动,试图扭转面对占有垄断地位数据商时的被动局面。DRAA(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