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声音
语文变成选修课的双重伤害
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将大学语文由必修改为选修,是从课程安排乃至制度设计上对汉语教学的弱化与看轻。学习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并非像文体娱乐那样,能够非常轻松休闲,需要有毅力下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讲,必修是一种强制学习,而选修失去强制性,变成可学可不学。大学语文由必修到选修,是一种导向,它暗示学子可以放弃对母语的钻研学习。
大学语文变成选修课,会带来双重危害。大学语文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四大部分。大学语文教材中无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是跨越时空闪耀不朽魅力的经典之作,浸透作家深挚的公共关怀与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散发丰沛的人文精神。哪怕其中的文学理论与文化概述,也都与这种人文精神息息相通。青年学子放弃学习大学语文,或许会割裂人类薪火相传的文化体系,亦会造成传统优秀人文精神出现断层。或许有人会说,高校将大学语文作选修处理,并非要学生放弃学习,学生完全可以自学。问题是,单纯依赖自学必然多走一些弯路,教授或者讲师授课,是对学生有效的引路。高校有许多学有专长的学者型教授或者讲师,他们应该在指引学子感受汉语言无穷魅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写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们工作与生活中,它不该只是文科生必修课。大学语文成选修的严重后果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连一则通知都写不顺畅,公文写作更是令人惨不忍睹:主题不明、语句不通、层次不清、词不达意……可以说,一些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将大学语文由必修改为选修,折射出部分高校重实用轻人文的功利性短视。(涂启智)
强化汉语学习是大学的责任
让大学语文退出必修课,笔者以为是一种倒退。据报道,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大学语文》退出必修课,中国人民大学说法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热度一直不高,多次测评的综合排名都在倒数第二位,将之从必修调整为选修,是为提高课程质量和增强学生人文修养。从必修调整为选修,就能提高大学语文的质量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对教学进行创新,改变落后、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学生热度不高,就可以让想学者就选修、不想学者就不修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一辈子都需要学习与运用,,变成了选修课,重视汉语学习的学生定会越来越少,势必加剧汉语学习的弱势地位。因此,让学生优先学习汉语,理应成为大学的文化自觉,而不是像丢包袱一样不负责任地丢掉。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