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二:社会需求适应度
从行业和用人单位视角看,工程教育培养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基本满足了不同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
《报告》首次从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两个维度,对工程教育的社会需求适应度进行了分析。
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6个行业组织的调研情况显示,我国工程教育基本适应近年来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提供了基本满足行业需求的工程科技人员。
问卷调查显示,八成的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工科毕业生,近七成工科本科毕业生实际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高。
同时,接受调研有关行业组织也认为,面对中国工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则认为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一些高校和行业组织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例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相关高校联合推出了见习工程师资格认可制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开展了行业工程教育联合实践基地建设;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启动了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等。
视角三:办学条件支撑度
从办学条件看,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条件能够支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但不同层次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报告》首次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要求,对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各类办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条件基本满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求,985高校、211高校办学条件支撑度总体情况良好,一般高校支撑情况相对较弱。
课程体系是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核心要素。分析显示,近四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支撑情况良好;五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但支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关注;一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基本支撑但存在明显问题,如行业参与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薄弱等。
师资队伍是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关键要素。分析显示,师资队伍总体支撑情况好于课程体系,专业教师不仅在数量、结构和能力能够基本满足专业办学需求,而且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也正在得到强化。但是,高校在保障教师工程实践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
支持条件是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成果达成支撑的基础要素。分析显示,专业各种硬件资源和各类管理制度基本能够支撑工科本科人才培养需求,但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场所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持还有待提高。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