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高考录取工作已进入尾声,但近日曝光的辽宁、河南两省高考体育加分造假事件,将“高考加分政策”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记者统计了近五年媒体曝光的高考加分舞弊案件后发现,体育加分舞弊案占到八成。相关专家也指出,高考体育加分造假最为猖獗,“行政主导”因素是根源所在。
为什么体育加分造假最猖獗?
据记者梳理,2009年-2014年媒体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负面案件共有15起。而其中,12起涉及高考体育加分,占到80%。
并且,此类“高考加分腐败”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东中西部均有发生。
其中四川省“独占”两起:分别为2010年中学生游泳锦标赛被疑“加分卖奖”事件,和2012年四川绵阳高价买卖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事件。
上述事件直接影响了该省此后的高考考生。2013年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微博明确表示,“不认”四川省高考体育加分,加分考生在开学后,都需进行资格复审。而对其他省市,则没有这一程序。
记者查询发现,高考体育加分的政策规定由来已久。从1983年开始,国家就有政策规定对高中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可上提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国家教委又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
这些政策的出台,初衷在于选拔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近年来频出的体育加分造假丑闻,却暴露了政策的一些漏洞。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