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大学生自办短诗大赛 微博晒诗吸引3000万人共赏(2)

2014-10-14 05:33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诗歌重焕光彩

  辐射面如此广,参与人数如此多,在马仁义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

  短诗大赛成立了一个预选团队,从每天收到的上百首作品中挑选出18篇,并在微博上发布,这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围观、点评和交流。在60天征集期,有上千首原创短诗集中“晒”到网上,成了直播的赛诗会。截至评奖发布前的10月9日,微博的阅读量超过6000万,这意味着在短短的5个月中,大约有将近3000万独立微博用户阅读了短诗和大赛相关的微博。

  很多参与短诗大赛的学生都表达了对大赛的感谢。“有些莫名的感动。谢谢上海交大举办的这次活动,能让这么多处在边缘的孤单灵魂相聚在一起。”以短诗《不急》获得二等奖的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夏南说。《因为爱情》的作者、广东警官学院学生郑斯超则说,诗歌的发展需要土壤,“如果我们是一个个南瓜,这次短诗大赛就是默默支持的土地。我们像一群大象,发出的低音经过了这个活动促成了频率的调换,让大家听到了心中的声音……”

  有不少学生原本纯粹前来“围观”,也在读诗互动中有了创作冲动。许多大学生跟帖留言说,“看着看着,自己也写了一首”。预选、初评、复评至终评的评选过程也成了专业评委与诗歌爱好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诗歌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竟然有了“重焕光彩”的力量。终选评委、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说:“诗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为这次的短诗大赛增添了很多新意。这种结合,也为我们体会当代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参照。最大的新意,应该是一种开放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诗歌大赛,比其他的方式,更能显示出一种诗的民主。”

  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也许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对于诗歌的热情、领悟和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自始至终关注这一活动的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主任朱健说,他从青年学子的短诗佳作中,读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读到了情感和思维的力量。

  “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是短诗大赛的宣传语。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这样寄语大学生:“什么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年轻人都是天生的诗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诗,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张照片一样,值得长久回味。”

  但今天的校园里,究竟还有多少诗歌写作与流传的土壤?大学生诗人之所以对大赛一谢再谢,正是因为“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写诗成了一件偷偷摸摸的事,因为旁人会觉得另类,觉得诗歌是那些无病呻吟的人的呼吸”。

  这次大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专家忧心。大赛征稿之初,“一大波古诗词涌来”,但绝大多数不遵守句式和平仄,还有不少陈词滥调。在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看来,实际上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度并不高,训练、学养、品位等都很欠缺。

  “有些诗歌相当出色,但也存在因袭套路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责任主要不在学生,因为我们的诗歌教育,普遍存在着僵化和落伍的问题,并没有鼓励年轻人激活对语言的敏感和想象。”在臧棣看来,诗歌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别的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但针对大中学生的诗歌选本,往往把诗歌低幼化,让年轻人只能在一个很狭隘的类型范围里辨认什么是诗歌。“我们的诗歌教育还远没有展开。”

  诗是魂之体操,梦之底片。在专家们看来,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应让心灵与诗歌对话,放慢生活脚步,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