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北航教师质疑就业质量排名:业余不科学 哗众取宠

2014-04-04 11:4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据4月3日光明日报报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报告》,这份类似于多年前武书连大学排行榜的榜单,得出了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情况整体不达标”的结论,不免将各方的注意力从对提高就业质量、促进教育改革转移到政府、高校、第三方的“公信力”之争上。

  是否具有公信力,是由分数是否具有说服力决定的,而分数是否具有说服力是由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决定的。如果评分标准缺乏科学性,得出一个看上去“不及格”的分数,除了制造噱头,还有什么意义呢?该民间研究机构榜单里仅仅58分的评分标准中,有11分是必须具备“第三方数据”才可以获得的分数,但是一方面教育部关于此项工作的文件中并没有要求高校必须采用第三方数据;另一方面,高校基于大数据(几乎是全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的报告,和社会上第三方机构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得出的结论正好可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从技术上也不需要再引用第三方评价。但很可惜,这份榜单的评分标准中,却把19%的分数与“第三方评价”这一标准绑定在一起,令绝大多数高校的报告白白损失了将近20分的宝贵分数,恐怕这就是“整体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更可惜的是,诸如此类指标设立、权重赋值、分值转化等值得商榷的原则性问题,评价报告中均没有给予明确说明。

  是否具有公信力,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在共同底线基础上的共同努力。当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不及格”三个大字被高高抛起成为噱头的时候,就业质量的真实面貌、本质问题和深层矛盾又将沉入多深的海底呢?遑论就业质量背后反映出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正如专业摄影师无法接受摄影作品“跑焦”一样,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又怎能演变成政府、高校、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之争呢?在这件事情上,三方要努力寻找“共同的底线”,即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促进高校信息的依法公开、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方面,政府、高校、第三方机构要有合作的意识。我们最不希望面对的就是互相指责,互相拆台,把精力都用在“琢磨、窥视甚至制造微妙”的事情上。我们要实干,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首次公开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是实干,第三方机构积极关注、建言献策就是实干;我们要面对现实,承认不足就是面对现实,客观公允就是面对现实;我们要有不同的声音,但不同不是敌对,不是撕裂共识,而是理性讨论;我们要有监督的目光,但监督是相互的,不是手电筒式的只照对方,而是行有不成、反求诸己的自省;我们要“和而不同”,不期盼表面的统一,只追求本质的和谐。这样才能形成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才能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才能容下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

  另一方面,政府、高校、第三方机构还要承担起各自的主体责任。既然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落实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政府有关部门就要从政策层面做好引导,不断完善报告内容和发布方式;第三方机构就要做好监督,善意建言,多提建设性意见;而高校作为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就要更加明确底线和方向,承担起以就业质量报告促进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但同时也应注意,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仅仅是在底线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有些地方和高校为了更好地衡量就业工作,引入了第三方评价,也支付了一定的报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条件的当然可以这么操作,但也要防止把手段当目的,忘却了共同的底线,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陷入不必要的利益漩涡。

  我们需要,也欢迎社会各类机构对大学生就业关注,支持,批评,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但既然打着“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旗号,就应该秉承科学、专业、严谨的基本态度,而不应该背弃基本的专业与科学准则,甚至哗众取宠,罔顾事实,期望杜撰出“整体不达标”的结论来博眼球,这不仅不利于就业工作的推进,也是对“教育研究院”这个招牌的亵渎。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