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反思:如何驱散“人心的雾霾”?
在许多教育专家看来,高材生变死刑犯的悲剧,应当在许多方面敲响警钟。“复旦投毒案”反映出的问题,犹如“人心的雾霾”,必须加以重视和防治。道德、美育这些维系人性自觉的东西,始终不应丢失。
“林森浩是医学院学生,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需要救治的‘病人’。只是当这种病症没有用极端方式表现出来时,我们未必能意识到。”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教授金忠明说,“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会碰到挫折和委屈,但用杀害人命的手段来宣泄,这是不正常的。”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病症?金忠明认为,关键是“单一功利”的价值观占据了他的人生。“当孩子在这样一条道上奔跑,却没有办法容纳其他丰富的东西时,隐患就会慢慢累积。当前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来帮助孩子应对人生的复杂性。孩子犹如超智能的机器,主要功能就是创造社会财富,而人的独特性在哪里?没有体会到。”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前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说,尽管“复旦投毒案”事发在大学阶段,但折射最多的,还是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在当前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非常优秀似乎就等同于非常善良,道德底线、法治观念、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等,普遍被忽视。”
因此,一定要把“立德树人”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这不是一个文件、几个会议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潜移默化的过程。郭振有说,另一方面,必须改变当前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认知,当成才之路更为宽广,才不会有那么多孩子钻牛角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