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见不到名教授
要成为历史
2010年,浙大进行了一场人事改革,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5大类,“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和“团队科研/教学岗”。
岗位等级共分13级,1级岗位报酬最高,13级最低。除了国家工资,浙大教师的岗位津贴被分成A、B、C3部分:A是职称工资,约占津贴的20%;B是岗位工资,约占津贴的50%;C是业绩工资,约占津贴的30%。
五大岗位中,四个岗位与教学有关,甚至设计时还希望教师偏重教学。时任浙大校长杨卫说,“现在我们的改革导向,是要让本科生4年见不到知名教授的事情成为历史。”
当时浙大3000多名教师,约有2/3进入教学科研并重岗,这些教师要在完成高水平科研的同时,完成规定数量的课程教学任务,否则就拿不到约占教学科研岗岗酬一半的教学津贴。
设计的初衷很美好,但因为高校定岗和评职称,除了工作年限、学历和教学工作量,更看重教师的论文专著发表量,所以科研搞得好的教师,岗位一般定得比较高,但上的课却很少。私底下,有教师称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一场“学术大佬的盛宴”。
“A津贴与学历、职称、工作年资有关;B与写了多少文章,拿了多少项目有关;C以奖励为主,也是偏科研的,这些与教师上多少课,课上得好不好关系都不大。”浙大教师徐元(化名)说,岗位分类管理鼓励教师多上课的宗旨,与考核标准并不一致。比如一个定了2级岗,他拿的B津贴就高,但上的课却不多。
不一致的后果很快体现出来。
“教学教得多的,岗位不是很高,岗位报酬却低,导致他不是很愿意上课。想想看,一个4级岗的人上5个班的课,他拿到的津贴,和一个2级岗的人上2个班课的津贴一样。长此以往,上课多的人,比上课少的人,拿的一样钱,他上课的工作量没有体现出来,积极性肯定受打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鼓励老师多上课,也是E津贴的一个目的。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