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最小45岁,最大77岁,八成不到60岁;多数“高管”“高官”落选院士。
今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年龄普遍低于60岁,70岁以上的只有4人。工程院新增选院士中,“高官”和“高管”的身影减少,只有三人入围。而此前引发媒体关注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而南京大学的掐架教授双双落选。
年龄
新当选最年长者77岁
新当选的53名中科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是中国科技大的谢毅,只有45岁,年龄最大的是复旦大学74岁的孙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超过70岁的只有2人。
新当选的51位工程院院士中,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含)以下的42人,占82.4%;61岁至70岁(含)的7人,占13.7%,超过70岁的只有2人。
长期关注院士制度的中国人大教授顾海兵认为,如果程序本身合适的话,其实什么样年龄的人评选上院士都没有问题,因为院士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头衔和荣誉,而没有附加太多的福利和利益的话,和当选者的年龄并没有太大关系。
不过,他也承认,现在中国整体院士队伍年龄偏老,此次评选队伍更为年轻化也是一个好事,“但也不必过于放大”,“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院士平均年龄有多少,而是看到底有什么科学成就,有多少令人骄傲的科学技术。”
归国人才
5海归正教授首次当院士
在中科院新增院士中,记者发现,有至少5人新当选院士曾经在美国担任过正教授职务,他们是清华大学施一公、复旦大学金力、厦门大学韩家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以及北京大学的陈十一。
有科学家表示,此前,并没有任何在国外担任了正教授职务,全职回国的科学家当选为院士,顶多只有在国外担任了副教授职务回国的科学家成为了国内的院士。
了解院士增选工作的科技界人士表示,我国的院士评选,在对学术成就的判断上,正在日趋和国际接轨,但另一方面,特别对于中科院的院士评选来说,其更多注重基础科学,而基础科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因此,目前有更多的“高端海归”成为院士也是正常现象。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