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势头不减,“19名状元落户香港中文大学”,“16名状元选择了港大”这样的标题,占据了整个夏天的教育新闻版面。但与此同时,香港社会酝酿出的对内地的排斥情绪,逐渐蔓延到校园,冷暖自知的内地生们一方面要面对对自己故乡的质疑,一方面也感受得到香港社会正在经历的阵痛。
2013年9月9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城大)新学年正式开课六天后,中文系的陈学然老师给“中国文化要义”课的同学群发了一封邮件,主题是关于“普通话讲解环节”的通知,并说明“有时间、有需要、有兴趣的同学欢迎自由出席”。
然而一个月后,10月12日出版的《苹果日报》对该事件的报道,引发了香港传媒及舆论场上的一场争斗,为“反本港大学内地化”这一运动添了新的注脚。
就在这次风波爆发的前几天,10月8日,香港大学毕业生、2006年云南省高考状元刘涵在港遭遇车祸不幸罹世,惋惜和悼念之余,也有杂音。“天谴”、“该死”、“上次就比人跳楼撞死,今次就过马路比车撞”这样的仇恨言论,也出现在香港的社交网站上。
其中提到“被人跳楼撞死”的,是今年暑假到香港探亲的内地大学生谢子洋,更令人心寒的是,19岁的他去世之后也无辜受到了类似非议。
另一方面,港校2013年在内地招生的势头不减,“19名状元落户香港中文大学”,“16名状元选择了港大”,这样的标题,占据了整个夏天的教育新闻版面。
国际化、近中国、公平透明、奖学金覆盖面广,香港教育的传统优势仍吸引着一批批内地学生到这里深造。
2008年,浙江女孩张笑也是被此吸引,走了这条路:读本科、找工作。现在,还有两年就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她,认为香港的气氛确实有所改变。
“我们初来时,港生对我们的心态相对平和,只有善意没有敌意,但现在,看到内地生,港生可能下意识就觉得是和他们来抢资源,今天抢奖学金、图书馆的书,明天就是职位、房子、生存权利,对内地生本来就有不满,如何奢谈伸出援手。”
香港社会酝酿出的这种情绪,逐渐蔓延到校园,冷暖自知的内地生们一方面要面对对自己故乡的质疑,一方面也感受得到香港社会正在经历的阵痛。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