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浙江高考改革进行时:减少必考科目 增加选考科目(2)

2013-11-27 10:20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浙江是这么做的】

  选择权多了,压力却未减轻

  1977年,我国高考重启。公开数据显示,当年报考人数达570万,录取人数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

  2004年,浙江开始本省的高考探索,拥有自主命题权。

  2009年,浙江继续阔斧改革。

  首先,设置分类考试科目:一类科目组(重点本科批)为“3+X+自选模块”;二类(普通本科批)维持原有“3+X”科目;三类(高职高专批)在保持“3”(语、数、外)的基础上,设技术科目(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与分类测试相对应,实行分类分批划定分数线。

  其次,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多次考试机会。当时,一年提供两次机会,学生最多可参加两次考试,成绩两年有效,选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小琪,是2009年改革之下的高考生。只是,对她这一届来说,改革来得有点措手不及。准备时间,太短。

  “18选6”的自选模块,是什么概念?“18本书,我们每人选其中6本学。考试时,每本书对应一道10分大题。模块,占60分。这18门课,是9门主课的延伸。”小琪解释。

  模块选择上,并未划文理界限。只是,在唯分数论的高考之下,极少有人会凭兴趣选择,多数人仍是功利性地选择最易拿分的科目学。

  与小琪同届的理科男,就是最好例证。“他对法律与国家政权十分感兴趣,大胆选择了政治。可一模下来,这门课一道10分大题,他只拿了可怜的0分。”应试之下,文科答题都有一套成熟的套路,哪有什么自我观点的发挥。

  而多一次的英语听力考试机会,对小琪而言,却是种折磨。“高二,就进入高考的状态,压力好大。”每分必究的高考之下,只要头一次不考满分,多数人一定会去刷分,即便明知极可能考不过前次。

  选择权增多了,可压力,却未减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回头去看,“高考唯一的评判标准,正是幕后的主宰。”

  读“三位一体班”的比高考班的

  更喜欢首选专业

  2011年,浙江省独具一格地推出“三位一体”招生。

  什么是“三位一体”?打破高考的唯一性,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考生的最终成绩。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试点首推。

  杭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学生尹明,在当年走入杭师大首批“三位一体”招生的面试现场。

  成为一名教师,一直是他的心愿。可是,按模考成绩,他只能刚上一本线。若出现个万一,会与杭师大失之交臂。而“三位一体”的机会,无疑给了他一个转局的大好机会。

  面试现场,普通话、粉笔字、才艺表演和对教育理念理解的问答,尹明都十分自信。面试,则作为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尹明的印象中,占比20%)。

  当年秋季,他如愿进入杭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其实,高考还差一本几分。如果没有‘三位一体’,或许,进不了杭师大,当不了老师。”他说。

  现在,尹明大三。这3年,大家常会拿“三位一体”班与高考录取班作比较。结果发现,高考班学生转专业的概率更大。“我们班,95%的人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才考的。”尹明说。“三位一体”招生时,就会明确报考专业。

  学教育3年,对于高考,较以前,尹明反倒想得更多。“打破只看卷面分数的高考,很有必要。”他认为。

  另外,“加入道德分数,一个人有没有做好事,是否为社区服务,十分重要。就如一名教师,若是专业知识强,可不关爱学生,他仍不适合做教师。还可以加入技能部分,生活技能、实践技能等。”总之,每所学校都该有各自多元化的方式,挑选更适合某一专业的学生。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