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大学语文何去何从?盘点大学语文的“五宗罪”(2)

2013-11-25 10:36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五花八门

  据记者了解,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属少数,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专业设为必修课,而且是否开设由院系自己决定。很多高校则有大学语文选修课或阅读、写作等相关选修课程。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中,该课程一般上一个学期,2个学分,大概32个课时。授课教师主要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师。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统计称,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记者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语文革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老师们大多自己选择教材,也有的老师不用教材。”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

  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微博]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微博]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微博]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微博]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专家分析,目前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老师会上成文学作品鉴赏课,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应用习作。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也存在争论。老师不一样,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是大学语文迟迟没有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重要原因。”

  多种原因造成大学语文“边缘化”

  从1978年至今,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发展,期间探讨与争论不断,但目前仍没有发展成一门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曾表示,人民大学自2007年在全校恢复建设“大学汉语”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2个学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晰、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多个问题,甚至沦为“高四语文”。人大“大学汉语”课程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其他高校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境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解释,“首先是全社会对母语教育的不重视,包括对中小学[微博]语文教育的不重视;其次,上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兴盛时,它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那个时期选修课也比较少。而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大学里增加了类似‘中国文学名著作品选读’的课程,这些课程分散了学生的兴趣点;最后,很多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教材等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大学语文在高校不是很受学生欢迎,但人民大学文学院2009年对几所高校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母语教育课程是必要的。学生对语文教育确实也有着一定需求。如何让大学语文课摆脱中学语文的影子,更加符合学生的期待,就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