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过多次调整,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仍占主导。在高压态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思考和创造的活力受到影响,在学习方面往往也坏了“胃口”,遑论长期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了。
有资格冲击诺奖的是极少数人,但我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方面的缺失,多少暴露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冲击学术高峰的顶尖人才“出不来”,对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提升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大的阻碍。
人才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础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作用。尽管经过多次调整,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格局始终未能有本质突破,“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仍占主导。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把学校变成标准化流水线,也把学生逼成了考生。这也是中国孩子能在学科竞赛中打遍世界无敌手,但想象力、创造性却有欠缺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基本能力养成的时期。但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功利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考得到才学,考不到的就放一边,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自主探索的东西少,孩子们天性中好奇、好玩、自由想象的成分,往往被挤压得没了空间。
尤其让人焦虑的是,只要升学率高、高分考生多,无论怎样严苛管理、拼命灌输,哪怕把学生的活力榨干,学校依然会被公认为“好校”、“名校”。像安徽六安市的毛坦厂中学,就是以军事化管理和高上榜率打响了品牌,虽然被称作“高考工厂”,但每年来这里就读的学生还是达到1万多人,以至于到了课堂上人满为患,教师必须用扩音器讲课的程度。
在教育价值观出现扭曲的情况下,改革也异常艰难——家长不愿意孩子冒风险,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愿从自己身上动刀子。教育创新喊得震天响,但吃螃蟹的却不多。新路迟迟趟不出来,旧模式却一天天变本加厉。
最后吃亏的还是接受教育的人。近日北大教授郑也夫在谈到“中国教育病理”时作出预测:只要在中国大陆受了十二年中小学教育,日后即使上哈佛、耶鲁,都不可能得诺贝尔奖。郑教授的说法虽然武断,但并非全无道理。在高压态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思考和创造的活力受到影响,在学习方面往往也坏了“胃口”,遑论长期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了。
其实,教育如果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价值观绑架,脱离了解放人、启迪人的目标,那受影响的不光是科研创新。改革虽然有诸多困难,但希望尽快有破冰之举,毕竟,人的成长没有回头路,一旦被耽误,可不光是获不获诺奖的事。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