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城镇化?数以亿计的人口,正在经历一场遍及神州大地的流转。毋庸置疑,在这场流转之中,掺杂着无序、缺乏管理等诸多问题——北京人口总量已突破原规划中2020年人口目标——这也许仅仅是问题的一个面相。
在城镇化当中,我们忽略了什么问题?“城市农村化”现象是否会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又应如何“去农村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
“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最难点”
记者:您认为城镇化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文国玮:新型城镇化应该追求五个目标。第一是要有好的经济效益,没有高质量的经济生产力,城镇化无法发展。第二是要追求优良的城市环境,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生态、环保。第三是要有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管理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在目前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关注这前三个目标,但忽视了另外两个重要的目标:
第四个目标是要追求更高的城市居民素质,不能大量的人进到城市里来,城市居民的素质反而下降了。城市居民素质包括文化科技水平、社会道德风尚和法律知识以及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意识和行为准则。
随着现代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要达到作为一个“城市人”所应该具备的“城市居民的素质”,就需要进行教育。“进城”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和文化基础水平,如果你一字不识,或者对新科技没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到了城市里很多设施都不会用,就会需要很多人为你服务,这肯定是不行的。同时,城镇居民应该拥有基本的道德风尚和法律意识。也就是说,城市的人需要遵守城市的行为准则,恰恰这个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是最难做到的。
第五个目标是要追求城市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的平衡协调。在这个平衡协调的过程中,在农村可以形成一个反吸引力,吸引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这一点,现在我们也远远没有做到。
“北京是全国人民的,但不是全国人民都来居住、工作的地方”
记者:城镇人口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是否成为“城市农村化”的原因?
文国玮:没有管理的城镇化,就会在城市出现城市农村化的现象。
如果农村人进入城市后,其素质没有相应的提高,意识没有相应的改变,仍旧坚守原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就会慢慢转变为“没人管,不服管,管不了”的社会现象,进而造成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没有管理、没有组织的工作,比如说贴小广告的、无照的小摊贩、游击的小工,非正规的洗车停车点,黑工厂、黑商户:造成很多非城市文明的行为举止,如翻栏杆、中国式过马路、随地大小便、赤膊行走、乱拥乱挤等。
出现这么多非正当职业的流动人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他们住哪?许多人就会寻求就近居住,所有出现这些人的地方,就会出现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如市区里平房的违章建筑、楼房里的蚁族、群租。从而导致一系列脏乱差的现象,违章建筑丛生、垃圾成堆、脏水乱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普遍存在。
接下来就是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问题。北京各大医院现在都成为全国人民的医院,外地患者大大多于本地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医疗的资源,都被流动人口占据,从而也带来很多诸如挂号难、医疗乱象、医患矛盾等问题。
记者: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应该更包容。
文国玮: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把外地人都轰出去。
有一种说法叫做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不能不让人来。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个人到了城市,他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应该寻找一个科学的途径。比如你来北京是干什么,如果是工作,那么就要考虑有没有工作给你?你有没有符合城市需求的工作能力?如果没有工作你硬要来,不就成为盲流了?
北京是全国人民的,但不是全国人民都来居住、工作的地方,这要分清一个界限,不能任由人口无限制地涌入城市。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