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减负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个别有钱、有权、有关系的人可以择校、择班、择老师,而没有能力拼钱、拼权、拼关系的家长,就只剩下“拼命”了。“拼”字当头,“减负”就必然成为幻想。
有人把加重中小学生负担的板子打到学校身上。因为很多学校违反“减负令”,以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排名。但一些校长反映,没有排名怎能奖勤罚懒?吃“大锅饭”如何调动积极性?“因为减负把学校的牌子砸了,我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直接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呢?一位特级教师认为,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工资密切相关,老师的负担减不下来,学生的负担又怎能减下来?
监管无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但他们也有一肚子苦水。对地方政府而言,升学率、重点率也是投资环境,事关招商引资和GDP增长,实在是马虎不得,减负必须三思而后行。
政府一减负,培训跟风涨,教辅不甘寂寞
强大利益驱动,“围剿”减负政策
今年初,北京严令“减负”,“京八条”出台当天,多家上市教育培训机构的股票大幅上涨。一位炒股的家长道出其中奥秘,“孩子们在校时间少了,上辅导班的时间就多了,对教育板块绝对是利好。”
“政府一减负,培训跟风涨”。多年来,在“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相关利益主体的跟风造势和“劣性互动”,成为减负屡减不降、频频反弹的重要原因。
强大利益驱动对减负形成“围剿之势”。有数据显示,未来5到10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超过3000亿元。我国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在大中城市,90%以上的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培训。
虽经多番规范治理,但辅导培训市场依然火得“一塌糊涂”。以北京市小升初的“占坑班”为例,成千上万的家庭为孩子“占坑”花费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所谓“占坑班”就是培训机构为名校“选优”,小学生只有进班,才有可能被“点招”进入相关名校。调查显示,多数“占坑”学生都会选择2—3个“坑”,投入巨大,耗时费力。尽管如此,“占坑班”被认为是普通家庭子女进入名校的“公平途径”,被称为“无权力者的权利”。
“占坑班”只是形形色色培训班的九牛之一毛;与培训班并驾齐驱的还有庞大的教辅书产业链,年产值已过百亿元。
不论是培训班还是教辅书,最终还不都集中到中小学生身上?孩子们的负担又怎能减得下来呢?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