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的交合催生了一种蛰伏了整整十二个年头的特殊种群的陡然蜕变。没错,就是今天,就在这个炎热夏天的正午,随着又一年高考成绩的公布,它们将破茧化蝶,在聚光灯和鲜花的簇拥中,它们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叫高考状元。
寒窗十载,能在几十万考生中拔得头筹者自然绝非等闲之辈,除去临场发挥和其他主客观因素外,仅其刻苦精神和良好心理足以为其他考生的楷模,得此殊荣也算是对多年努力的一种褒奖,一种国家层面对其学业上的公开认可,就此一点,就值得肯定!
如果褒奖和肯定只是局限在学术道德范围之内,定位在学业态度和基本素质培养的榜样效应之中,相信没有人会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可问题的症结完全跳出了学业态度和基本素质范畴之外,沦落为赤裸裸的被市场绑架的“状元经济”和“状元消费”,君不见,几年前的湖北,某一届的高考状元集体出镜陷入所谓的智能保健裤代言门漩涡,君不见,重庆高考狂人陈非屡次退学转战当地高考考场而赚得盆满钵满的极端个案。这些或许离我们有些远,就在几天前的6月11日,状元尚未出炉,而我们这座古都南郊的一家美容医院居然打出了“免费为今年高考状元美容的大幅广告”,可以说是提前消费了状元一把。
我们必须承认,之所以出现全民消费状元的现象和扎根在我们每个人骨子中的“状元情结”脱不了干系。从唐人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科举中第后的狂喜忘形到《全宋词》中“雁塔题名惬意时”被众人捧月般的心理享受,从“披红戴花”,“游街炫官”的喧嚣招摇到“状元及第”,“独占鳌头”的目标设计,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悄无声息的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正是这种全民的超理性关注从而使得这种“状元情结”变成了“偶像膜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膜拜本身就是理性缺位的一种具体表现。
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国家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明文要求不得再炒作高考状元,但每年夏天,各地的状元秀一定会定期上演,被金钱裹挟的状元消费也随之而来,且愈演愈烈。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