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竞争”还是“协同创新”,改革方向何在?
无论是废除还是改革,打破“985”“211”等身份壁垒已然箭在弦上。改革方向何在,显得尤为重要。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2014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被作为此前网上“取消论”的重要佐证,“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记者注)前1%的学科数”。而对于未来高校的评判体系,他也曾表示,“教育部和财政部在研究制定相关规定,可能会按照国家需要、学校办学好坏拨款”。
此前甚至还有传言称,“各名校被要求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国家将在2017年进行期中考试,根据绩效分配资源,锁定若干高校重点支持;2020年期末考试,将支持若干所大学‘常态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且‘若干所’不会超过10所”。
这些评判标准与杜玉波此次所说的“绩效评价”不谋而合。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从张尧学担任过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背景来看,此方向“可信度很高”。而杜玉波同日提到的“中国好大学”的“四个比度”,即“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或将成为未来高校评判指标。
另一个强烈的改革信号是动态竞争机制的引入及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
刘振天表示:“高等教育有其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急功近利,应逐步完善。我赞成在两大工程中引入竞争、监督和公开机制,不要画地为牢、资源垄断,可以选择和淘汰,以激励高校更好更快发展。”
“有关部门已在推进‘2011’计划,这一计划从‘985’注重学校整体、‘211’注重学校学科,调整到注重学校、学科间协作,包括和社会企业协作。”熊丙奇说。记者随后查阅发现,在“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中,的确不乏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非“211”“985”高校,却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的普通地方高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