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李洱
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讨论
1980年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确实听到过华东师范大学不培养作家这个说法。很奇怪的是,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在致新生欢迎词的时候,讲的例子全部是他跟作家的交往。这是比较矛盾的。他讲自己是老舍先生的学生以及跟老舍的交往,后来又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培养出的一些作家。后来在历次活动中,他们总是请一些作家去参加。他们系最有名的教授之一,是写《梅雨之夕》的施蛰存先生,学生们把他看得很高,因为他讲起课来确实跟别的先生不一样。这就在无形当中使得学生对文学创作保持了一种浓厚兴趣。这个学校的中文系后来还是出了不少作家,比如格非等。
我觉得作家在大学的作用,还是跟学生的思想交流,以及就这些作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跟老师交流的例子,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格非在学校有一间单独的寝室324房间—— 一个著名的房间。在那个房间里面,很多作家经常出现。当时我跟格非交往比较多,作家张柠后来也参加了每晚的恳谈会。余华、苏童也经常去。当时我还是学生,经常听他们谈小说。这个谈论真是涉及写作各个方面的所有细节。当时我看到他们的手稿,包括作家马原一些小说的手稿,余华的《活着》的手稿。当你有幸看到从一个正在修改的手稿到发表成为作品,直至成为文学史上名篇这个过程的时候,你对写作的神秘感就会消失,你会用一种专业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也会对自己提出专业性的要求。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