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位教授非法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的新闻一出,震惊坊间、令人咋舌。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各高校纷纷收紧科研项目管理,报销发票制度也越来越严格:有高校要求打车票报销需注明往返地;在会议差旅费的报销上,时间审核较以往更加严格;另有大学为项目开专用“公务卡”,采用非现金方式结算,每笔消费小票也需上交。
“交通费”不能乱冲账 某些项目不报“餐饮”
某高校的青年老师小胡(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该学校的报销管理越来越严苛,打车无论车程远近,需在发票背面注明始发和目的地,以备相关人员核查。“像车票之类的交通费,不能用连号的打车票来冲账。以前一些同事还用连号发票,现在肯定不行。火车票一类的报销也比以前更严格了。”
自任教以来,小胡曾参与和主持了几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项目,他还透露说,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认“餐饮”发票。“课题项目对报销类别也会有限制。我之前参加的项目就有不能报销餐费的。在项目期间,如果产生了这方面的费用,我也只能通过其他发票来报销,比如资料费、设备费等。”
开会报销需核查时间
“公务卡”实行“痕迹管理”
吴刚(化名)老师接受其所在的项目主持人的邀请,近期参加了一个外省的学术会议,按惯例,他把自己的火车票和食宿发票交到了指定报销部门。然而,财务人员告诉吴老师,其提供的两张餐饮发票时间并不在学术会议举办期间,不合规范。“现在的差旅报销,对餐票、火车票、住宿发票时间都要进行核对。早到晚退或者有其他情况,所产生的费用都是自理。以前管得没有这么严。”吴老师说。
同时,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部分省市制定并近期发布了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例如福建省在10月15日就出台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公务卡”的政策,“公务卡”采用非现金方式结算,实现“痕迹管理”,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中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经费等措施。
南方一著名高校老师透露称,自己所在的学校已实行公务卡。“学校会为你直接发放一张项目的信用卡,专卡专款专用。财务还要求保留每笔消费的小票。你先刷卡消费,财务人员凭小票,用对应的项目经费进行结算。现金是不过个人的手头了。”
调查
梳理经费贪腐三大乱象
来自财政部的统计数据,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巨额的科研资金如何在层层监管下流入私人腰包?科研经费又怎样被“硕鼠”们侵吞?北青报记者梳理了三大典型案例:
攒发票冲账。有媒体曾曝光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在2008年至2011年间,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单程火车票1505张,共套取项目经费28.36万,接近划拨经费总额的一半。
冒领劳务费。曾任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的宋茂强在担任北京邮电大学“面向新型网络应用模式的网络化操作系统”子课题的团队负责人期间,以虚列劳务人员名单的方式,私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高达68万元。目前已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借壳套现。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苕溪课题”,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国拨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冲账,划拨到自己实际控制的“壳公司”账户上。
某高校财务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从财务的角度,我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除凑发票、假借与企业合作转移经费,腾挪经费还可以靠钻经费管理制度的空子。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