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学维权意识差、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也是导致当前“李鬼”大学猖獗的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一些高考落榜生、低分生来说,“混一张大学文凭”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李鬼”大学的盛行。一些“李鬼”大学打出和某某重点高校联办,花钱就能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噱头非常具有诱惑力。而“李鬼”大学之所以在北京等大城市数量较多,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学校借着北京等大城市地缘优势,欺骗外地学生。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部指标、包毕业、低分高录等宣传口号确实令人动心,如果花点钱能买到真文凭,那也很值了。”
熊丙奇表示,一方面,类似民办教育学会等有关机构因为缺乏相关管理权限,只能是宣传提醒,很难真正打击到这些“李鬼”大学。另一方面,一些正规高校一直被“模仿”,但缺乏维权意识,也往往纵容了这些虚假大学的存在。
打击“李鬼”:哪些部门应出手?
记者梳理发现,每年高考考录之际,就会曝出一些虚假大学欺诈事件,但仍不乏“前赴后继”者。
上大学网专家团队建议,学生报名就读某所大学时,一定要从高考报名、查分、填报志愿到录取查询等环节,认定自己所在省级教育招考部门的官方网站。考生在开学报到缴纳学杂费时,也要先看学校财务部门是否开具正式发票,即当地省级财政部门开具的行政事业发票或税务发票,谨防上当受骗。
除了考生和学生“巧识别”,相关部门是否负有相关监管责任呢?有专家认为,要想彻底消除虚假大学,并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家之事,需要各级网监主管和监管部门、各大网站域名注册供应商、相关正规高校、各级各类用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公检法等社会各界联合出手,从各个环节联合防范和打击。
“多个部门有责任,就可能导致踢皮球现象,每个部门不作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认为,应该重视长期存在的“假大学”现象,落实各个部门的责任,共同对其进行“围剿”。
“比如目前验证学历证书的网站这么多,有哪些是国家教育部正式认可的?期待我国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出面澄清,以正视听。”谌江平说。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