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报告质量总体不尽如人意
针对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的要求,对报告内容完备性、信息公开化及公信力进行了测评。测评发现,就业质量报告的质量总体不尽如人意。
客观而言,目前各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有些疏漏是极为明显的。比如,不同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不同,而且时间节点也令公众困扰,有的高校就业率统计截至2013年7月15日,有的高校则截至2013年12月31日。这样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让公众怎么比较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截至7月15日的就业报告,怎么能算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呢?
民间机构的及时测评,是来自社会的监督,但这能否对教育部门、高校进一步改善就业质量报告编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取决于教育部门、高校的实际行动。教育部门应该根据民间机构的测评意见,要求相关高校整改,至少明确就业率统计口径、就业率统计时间,注明数据来源,否则,发布各行其是的就业报告,只会让公众一头雾水。(本报记者 邓晖整理)
刘金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就业质量发布是高校信息公开重要内容
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分析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就业引导成效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总体而言,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培养、就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将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社会公众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就业质量的发布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社会公众除了最基本的就业状况以外,还可以了解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同时也可以起到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监督作用。(本报记者 晋浩天整理)
陈鹏(南开大学副教授):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培养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标
对一所现代大学、公立大学而言,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一种主要方向。那么,就业、就业质量就是衡量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
去年以来,教育部逐步转变了对高校的监管方式,在就业信息公开方面形成了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格局,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简政放权、担当职责,教育部一方面积极充实大学独立办学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这次要求高校主动公开就业质量信息就是担当职责的一种体现。合理引导、社会对接,教育部在监督高校履行就业质量信息公开职责过程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调整,转变为督促信息及时公开,强化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这种引导势必增加高校就业透明度,形成需求对接机制的社会自发建构。提升质量、用好资源,教育部这次以就业为抓手,让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就业这个杠杆与市场直接对接,会充分调动高校在社会压力下进一步自主合理配置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 (本报记者 晋浩天整理)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