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姚期智先生所言:“一批优秀同龄人共同营造的竞争氛围,是一个能够发现兴趣、激发潜力的模式环境。”姚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清华这些学生完全不比世界其他国家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差,毕业生在国外已经获得相当大的名声。只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由内而发对学术研究工作产生热情,这才是促成创新性学术成果的原动力。”
四年的大学时光,吴佳俊不仅专注于学业和科研,还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集体——清华大学“思源计划”,投身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在这个每年从全校选拔36人的新生队伍里,他们秉承“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理念,每年暑假走西部,赴基地,做调研。
回首三年的“思源”生活,吴佳俊在总结中写道:“武威支教中,黄羊川镇土坯房中学生的求学环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成都的高新企业考察让我看到国内既有广阔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业,又有热情的伙伴,我们绝没有退缩的理由。”
学习工作之余,宿舍也是吴佳俊和伙伴们“打”成一片的地方:一起说三国杀、侃大山、互相推荐交流好书……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如今已经大四的吴佳俊已向多所顶尖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提交了申请,在谈及未来时,吴佳俊腼腆一笑:“我想把做学问当成一生的理想。”
这个理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偶像”——姚期智先生。2004年,这个在美国生活30余年的科学家离开其任教的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园。针对国内基础学科教学,融合国际先进方法,为清华学生专门制定了二十几门全英文专业课程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并亲自执教其中的6门。
大学四年,姚先生每一次用平淡话语回首往事和学生交流时,他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想主义风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吴佳俊: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发现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发现你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哪里。”
“理想的事情是你找到一件事情你又有相当的能力,然后你又很有兴趣。如果一个人能满足这两点要求,并趁年轻努力工作,这个人就相当幸福了。”
“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我其实就是想在计算机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能把这门在生活领域的改变带给普通人,让他们感知到科技带给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这些愿景,吴佳俊相信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需要着急,“我们常说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花五十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些愿望,希望时间足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